目前分類:數學教師 (70)
- Sep 26 Sun 2021 01:14
數戰棋(倍數判別法)
- Sep 26 Sun 2021 00:02
心中有數(倍數與公倍數)
五年級進入倍數與公倍數,我們透過「心中有數」這個活動學習,這是幾年前科學園區實驗高中國小部林裕翔老師、賴鈺麒老師及蘇純慧老師在數學亮點計畫發表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布題的活動設計,相當吸引孩子的眼光,讓整個課堂笑聲不斷。
- Sep 19 Sun 2021 11:18
排巧拼(公因數的應用)
- Dec 13 Sun 2020 21:10
製作鮮奶茶(比與比值─組合問題、母子問題)
上一節課進行「蒐集open將」(改編自綠色市集),讓學生體驗的是「交換問題」,原本沒有關係的兩個數字,因為存在固定的兌換比例關係,形成了數學的比,並引入了相關數學名詞,包括「前項」、「後項」、「比值」、「相等的比」及「最簡單整數比」,也觀察到相等的比存在的共變性,也就是會同時乘以一個數或同時除以一個數,關係不變。這一節課,則要讓學生體驗「組合問題」以及「母子問題」,「可以組合的關係」討論到「部分和全體的關係」。
- Dec 13 Sun 2020 18:05
蒐集open將/綠色市集(比與比值─交換問題)
進入六年級最重要的單元──比與比值,為什麼說他最重要呢?因為這是進入比例運思的開始,接下來的放大圖和縮圖、比例尺、分數四則運算、速率、基準量與比較量以及怎樣解題單元,都會用到比例運思解題,因此,做好奠基工作,讓學生對比與比值有感學習,顯得相當重要。
- Sep 06 Sun 2020 14:17
小白積木來排隊(找出所有因數)
數學奠基模組的「長方形數」,可以從「認識因數」一路玩到「認識質數」,到了正式課程裡,就可以依照各年級的不同目標,而調整內容。五年級要「認識因數的意義」以及「找出所有的因數」,所以,我將長方形數做了一些調整,達到這兩個學習目標。
- Sep 04 Fri 2020 23:50
終極密碼(從質因數分解到短除法)
在玩完長方形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7tBWcTTP9U )後,我們班為只能排出一條線或一個點的數取名叫做「不四數」(不能排出四邊形數的數)、「不好數」、「怪怪的數」、「黑數」(讓那個人黑掉了)、「線點數」,這就是數學家的「質數」和「1」;可以排出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數就叫做「四數」、「好數」、「正常的數」(全班討論時改成正長數,可以排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數)、「大數」(那個人很大方地數)、「方形數」,這就是數學家的合數,從算式來看,都能找到1和自己以外的數去合成它。
- Jun 12 Fri 2020 17:09
籃球命中率(比率與百分率)
體育活動裡的數學,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既然要認識籃球場上的命中率,何不真的測試看看自己的命中率有多少?
這一堂課,我們先在教室說明紀錄方式。兩人一組,輪流當對方的投籃記錄員,如果投進就記下○,沒投進就記下╳,看看三分鐘的時間,你的「命中數」、「出手數」、「不中數」分別會是多少。
- Mar 28 Sat 2020 02:07
便條紙的數學(分數乘以分數)
這次的數學課,遊戲成分較少,探究成分較重,我們要從摺便條紙中,發現分數的分數倍,有哪些奧秘在。
每個小朋友拿到七張便條紙,以及七個任務,要將任務一一用便條紙摺出來,並且標示出來,然後列出算式,以及標示出來的答案。
- Mar 21 Sat 2020 10:34
阿基米德量王冠(不規則物體體積)
- Mar 01 Sun 2020 15:23
將軍與傳令兵(柱體與錐體)
- Sep 07 Sat 2019 23:02
未來銀行員(多位小數)
- Jul 27 Sat 2019 22:20
數學奠基在十分
【數學奠基在十分】
十分老街的遊客摩肩擦踵,擠得水泄不通,許多外國遊客踏在鐵道上,看著願望隨天燈冉冉升起。轉個彎,拐入百米外的十分國小,人潮的喧囂已消逝在攝氏三十四度的空氣中,卻聽見暑假的校園裡,依舊有孩子的笑聲與瑉惠老師的熱情。
- Feb 25 Mon 2019 22:29
分數心臟病(三年級單位分數的累加)
- Jan 03 Thu 2019 11:25
猜猜有多少(比較型應用問題)
- Nov 04 Sun 2018 21:35
萬聖節─五年級面積畫高問題
這是一個花蓮跨校教師社群的教學案例,由秀林鄉三棧國小、吉安鄉宜昌國小、吉安鄉化仁國小、光復鄉大興國小、富里鄉永豐國小的老師組成的五校奠基進教室聯盟一起共備,在萬聖節當天,由化仁國小佩珊老師進行的教學案例。
- Oct 15 Mon 2018 22:55
第一次學線段圖
- Oct 07 Sun 2018 12:00
咖啡杯套的魔術(比長短)
什麼是數學素養?在許多研習場合中,應該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圖案,將真實生活的「情境問題」,明確用「數學問題」表達,運用數學能力去解決,再用「數學結果」去詮釋「情境中的結果」,最後評估「情境問題」是否解決。
- Oct 05 Fri 2018 11:31
和質數建立感情
- Apr 22 Sun 2018 01:18
盒子表面的秘密─表面積
五年級學習「體積」、再學「表面積」,兩者分開來學的時候,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學完之後,把題目混在一起會發現,要他求表面積,結果帶入體積公式,要他算體積,結果在算面積。究竟是搞不懂「體積」和「表面積」的意思,還是對於公式無感?要算「體」還是「面」,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