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杯套01.JPG

什麼是數學素養?在許多研習場合中,應該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圖案,將真實生活的「情境問題」,明確用「數學問題」表達,運用數學能力去解決,再用「數學結果」去詮釋「情境中的結果」,最後評估「情境問題」是否解決。

咖啡杯套02.jpg

許多時候,我們在數學課堂上只有讓學生學習從數學問題到數學結果,但是,當孩子走入真實世界裡,無法察覺真實情境與數學課堂上的問題有什麼關聯,甚至於無法類化到類似的問題解決,做不到應用。「核心素養」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在課堂上學到的,能夠實踐力行,當知識、能力與態度如麻花捲一般的纏繞在一起時,才是真正在學習素養。

咖啡杯套03.jpg

於是,這一堂課,我們嘗試讓學生學習數學素養。

這是一堂一年級的課,在這堂課前,學生剛學過「長度」指的從這裡到那裏;剛學過直觀比較,有些可以用看的比較長短;剛學過直接比較,對於無法直接看出來的時候,就要拿起來直接比一比,比較的時候,一端要對齊;最後也學習了直線與曲線的不同,棉線的曲線,可以拉直後進行比較長短。

咖啡杯套04.jpg

這些剛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一年級孩子能不能拿來運用?解決的問題不是老師設定好評量目標的題目,而是參雜許多因素的魔術問題。透過探索與討論,期待學生能學習將干擾因素去除,進而發現剛學過的數學知識,能夠用來發現魔術中的奧秘。

咖啡杯套05.jpg

魔術情境是這樣的。老師在中秋節的三天連假,每天買一杯咖啡來喝,發現咖啡杯的杯套,可以拿來變魔術。三個咖啡杯套拿下來,貼在黑板上,從上而下看起來是小、中、大三種杯套。

咖啡杯套06.jpg

老師把大杯咖啡的杯套拿下來,請一個較矮的小孩吹一口氣,放到另外兩個咖啡杯套的上方,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大杯的咖啡杯套上緣,看起來居然變得比小杯的上緣還要短!

老師把變小的咖啡杯套拿下來,請一個較高的小孩吹一口氣,然後放回原本的位置,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變小的咖啡杯套上緣,看起來居然又變長了!

咖啡杯套上的線,真的變長變短了嗎?請孩子說說看自己的想法。

咖啡杯套07.jpg

多數學生覺得「有改變」,會改變的原因是「吹氣」或是「因為有魔術」。當然這兩個原因都不是數學,而是真實情境,能不能從真實情境中抽出數學來討論,是這堂課要學習的「數學素養」。

當每個學生憑自己的經驗在臆測老師的魔術時,我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說說自己的想法,每個孩子的起點都不同,能說出來的字句也不同,有人只能說看起來就是改變了,有人能說得更多,那都是每個人的起點,透過觀課老師協助一對一的問答,確認與釐清每個孩子的想法。

生:「我覺得是因為吹氣,因為他吹氣完會改變位置。」
師:「是位置改變了,所以長度改變了?」
生:「對。」
師:「今天如果老師沒有吹氣的話,然後老師也給它換位置,你覺得長度會不會改變?」
生:「不會。」
師:「所以你堅持是因為吹氣。那如果你去吹氣會不會改變?」
生:「不會。」
師:「為什麼你吹氣不會改變?」
生:「因為那是老師會變魔術。」

透過問答,釐清學生是因為「長度保留概念未建立」還是「相信魔術」讓他認為長度會因為移動位置而改變。如果是前者,透過診斷式的臆測,可以知道哪些學生還需要加強這部分;如果是後者,就期待他在論證中「發現魔術也是可以探索的」。

也有學生覺得「沒改變」,理由非常理性,「因為他們覺得吹了一口氣不會怎麼樣。」也有學生覺得,是因為老師有把旁邊折起來,所以讓咖啡杯套看起來變得比較小。這種學生不相信魔術,覺得老師一定有動手腳。

看完老師表演魔術,直接進行的臆測,是學生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事情的真偽,同時也是老師在診斷,學生能用哪些剛學過的數學,幫助他解決真實問題。

接著,老師發給每位學生三個杯套,去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咖啡杯套08.jpg

拿到杯套的第一件事情,幾乎所有小朋友都是開始吹氣,看看吹氣之後長度是否改變。這是第一個想要帶學生排除的非數學因素─吹氣。不過,老師不明說,從學生自己的探索中去學習排除。

剛剛相信是因為老師會變魔術,所以長度才會改變的小朋友,發現自己吹口氣,將杯套移動位置後,看起來也改變了!因為探索,有了新發現,這魔術原來不只是老師可以變,自己也能變。

也有小朋友發現,只拿一個杯套,怎麼吹,看起來都沒有改變,「吹氣」真的讓長度改變了嗎?開始有了懷疑。

還有小朋友發現,即使不吹氣,只要把咖啡杯套移動位置,長度看起來就變了,看來「吹氣」真的是多餘訊息。

生:「我覺得真的有變短。」
師:「變短?所以你用力吹,它就變得很長;小口吹,它就變得很短。那剛才哪個是小口吹的?」
生:「小口吹的,都同樣啊!都是這一個。小口吹的是這一個,大口吹的也是這一個。」
師:「它可以變長又變短?」
學生搖搖頭。

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的腦中想法不斷在起衝突,自己又沒有魔法,杯套怎麼可能一下變長、一下變短,於是開始找尋方法,來找出問題的答案。有孩子主動拿起白板筆,將三個咖啡杯套畫下來,看看是不是真的吹了一口氣後,大小就變了。這是一年級還沒有學的複製平面圖形,老師也還沒有教過面積的直接比較,但是,自然而然就會有這樣的動作與想法,顯示這個孩子已經開始自己發展數學概念了。

當然,不會每個小孩都能發展這麼快,有些小朋友依舊糾結在怎麼吹氣才會變大或變小。但是,探究活動就是能刺激思考,透過老師給了一個問題,衝擊想法後,就會開始去想為什麼會這樣,就像一個小孩,將一個杯套放上放下、放上放下,開始自言自語說:「真的很奇怪也!過來變大、過來變小、過來變大、過來變小...」接著,開始放慢速度,將杯套從下往上慢慢移動,手持杯套的感覺不變,但視覺上的長度居然在改變!

於是,有孩子將第一個杯套放在小白板上,用白板筆在曲線兩端各點上一個點,再把第二個杯套放上來比較,發現兩個杯套上緣其實應該是一樣長的,這個動作其實是間接比較,也是還沒有教過的,但是自然就會有這樣的動作出現。

也有老師再幫孩子複習了前一堂課學的,兩枝鉛筆要直接比較的時候,應該要怎麼比?將一端對齊後再進行比較。兩個杯套的上緣,應該要怎麼比?於是,有人將杯套旋轉,讓兩個杯套的上緣,可以貼在一起直接比較。也開始把三個杯套疊在一起,發現三個杯套其實都是一樣的。

師:「三條粉紅色(杯套上緣)到底有沒有一樣長?」
生:「有,但是這樣子放就會覺得有(三個杯套疊在一起)。」
師:「如果這樣子放(三個杯套依照側邊連線排下來)就沒有?是不是?」
生:「是。」
師:「所以你覺得放在一起一樣長,分開就沒有一樣長。」
生:「對。」

到這裡,孩子其實已經成功排除了一些干擾因素,魔術、吹氣、杯套不一樣大,這些都可以不討論了,開始思考,既然杯套一樣大,杯套上緣的粉紅色線也是一樣長,原來不同的擺放方式,會造成不同的視覺感覺。

孩子發現了,三個杯套如果橫著排,看起來就會一樣長;三個杯套如果疊起來,也可以證明是一樣長。

那麼,既然長度不會改變,為什麼看起來會不一樣長呢?居然有個小朋友說得出來,當兩個杯套上下放在一起時,看起來是第二個杯套的上緣跟第一個杯套的下緣在比較,所以覺得第二個杯套的上緣比較長,這就是Jastrow illusion所講的,眼睛自然會把比較接近的線段拿來比較,產生相同長度會有不同長度的錯覺效果。

這一堂課結束,學生有著不同程度的結果,有人依舊相信老師表演的魔術,有人相信自己也學到了魔術,有人發現了魔術的背後,其實是比較長短時,沒有一端對齊來比較,所以才能變這個魔術。每個孩子的起點不同,但探索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是盼望在數學課堂上看到的,學習排除非數學的素養養成,也在課堂上看見了。

感謝新竹園區實小的數學亮點老師們共同在課堂中合作,與剛入學不到一個月的一年級小朋友對話,讓還不會寫字、表達還不清楚的階段,也能給予我們學到孩子豐富學習歷程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