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五年級學習「體積」、再學「表面積」,兩者分開來學的時候,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學完之後,把題目混在一起會發現,要他求表面積,結果帶入體積公式,要他算體積,結果在算面積。究竟是搞不懂「體積」和「表面積」的意思,還是對於公式無感?要算「體」還是「面」,這是個問題。

02.jpg

無論是「體積」或是「表面積」,都是用一維的名稱進行計算,也就是都用「邊長」做運算,因此從算式來看,真的不容易立即看出,現在是在算三維的體積,還是二維的面積,因此,在抽象的算式出來前,讓學生能夠觀察立體形體,從中去察覺三維的體積和二維的表面積,具體的差異在哪裡,是這堂課一開始要做的事情。

03.jpg

不過,怎樣才能同時看到「體積」和「表面積」的具體形象呢?

先在平方公分板畫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讓每個面都能看到一個個的一平方公分。

04.jpg

展開圖剪下後,開始在裡面塞入小白積木,一顆顆的一立方公分就放進盒子裡。形成表面有許多1平方公分格子、裡面有許多1立方公分積木的盒子。

05.jpg

每人拿到這個盒子後,我請學生觀察,這是什麼形體?
生:長方體
師:在這個長方體盒子,你看到了哪些曾經學過的數學?
生:體積是長×寬×高

雖然我不想抽象的公式一開始就出現,但是,顯然記憶深刻,一看到長方體就會想到體積公式。即使如此,還是再往回帶,讓孩子摸摸看,體積是指什麼,面積又是在算哪裡?

師:你說的體積,那是指長方體盒子的哪裡?
生:裡面的大小
師:你發現了,盒子裡面有裝東西,你知道裝什麼嗎?
生:立方公分
師:好厲害,沒有打開來,你就知道裡面裝的是一顆一顆的小積木,小積木就是...
生:一立方公分。
師:體積就是裡面裝了多少個一立方公分,那要怎麼算裡面有多少個一立方公分?
生:長×寬×高
師:說得好,長就是一排有六個,寬就是有五排,高就是有三層。所以,你用長乘以寬乘以高,就可以算出長方體盒子的體積,總共裝了多少個一立方公分。

師:還發現什麼?
生:上面有一平方公分
師:你看見了盒子表面的格子,每一格的邊長是一公分,所以是一平方公分。你觀察看看,每一面都有格子嗎?
生:有
師:總共有幾個面?
生:六個
師:現在請你算算看,盒子表面總共有多少個格子。看看怎樣算速度最快。在你們桌上有小白板,可以把它當作計算紙,做些紀錄。

06.jpg

這時候,有些學生開始用點數的,這當然不是我們希望學生做的,於是,不一會兒,就故意說「時間到!」

「請問有多少個格子?什麼,都還沒算完?這樣不行,要想辦法,有沒有更快的方法,可以在短時間把六個面都算完,再給你們一分鐘。」

長方形面積公式開始派上用場,小朋友開始用長乘以寬去計算每一面的面積,然後加起來。

「時間到!」這次幾乎都算完了,而且答案都是126。

07.jpg

師:「接下來,我要請你們把剛剛做的事情,整理到這一張任務單上,左邊是將桌上的盒子畫下來,畫的是視圖,這不好畫,你們盡力就好,盒子上面一格一格的,可以不用畫下來,只要標示出來邊長就可以了。主要是在盒子拿走之後,別人還是知道,你算的是什麼形體。右邊,則是把剛剛在小白板的計算過程,整齊的寫下來。」

08.jpg

學生很少畫視圖,畫得跟我們習慣的不同,倒也沒有太大關係,這是他在把三維形體平面化的過程。

09.jpg

從算格子、使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我們要將剛剛的算式轉換成「表面積公式」了。

剛剛說的「長方體表面的格子數」也就是算「長方體表面的面積和」,我們把它簡稱為「長方體表面積」,6公分則是長方體的「長」、5公分是長方體的「寬」、3公分是長方體的「高」,請將式子裡面的6以「長」取代、5以「寬」取代、3以「高」取代。

10.jpg

長方體表面積的公式,並不是一定要學生寫出來,一方面是太長了,另一方面是希望學生不要總是在背背背,忽略了本質。不過,在這裡,讓學生用自己的例子,整理出公式,幫助他們看到其他長方體的時候,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麼構成要素。

整理成公式,目的不是好記,而是將想法用簡單的方法表示出來。這是理解與產出的一部份,而不是輸入。

11.jpg

學生寫出來的,幾乎都是「長×寬×2+寬×高×2+長×高×2」。

師:「有沒有更簡單的算法?數學厲害的地方,就是能找到比較簡單的算式,去解決有點複雜的問題,這個公式很長,能不能讓它更簡單?」

學生看了一下後,終於有人說話了。

「(長×寬+寬×高+長×高)×2」

12.jpg

先算三個不同大小的面,然後依照長方體的性質,一定會有另外三個面,在他們對面,而且一樣大,所以最後再乘以2。兩個公式,做為這一堂課的結論,從拿在手上的盒子,計算表面的格子數,希望讓他們對於「表面積」這三個字,可以連結到計算所有表面格子的具體動作,而不會以後看到長方體,不管算什麼,都長×寬×高。

13.jpg

隔天,給每位學生一個正方體,因為是長方體的特例型,學生覺得很簡單,很快就都寫出3×3×6,也很快轉換成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為邊長×邊長×6。

14.jpg

長方體盒子的表面積是126平方公分,正方體盒子的表面積是54平方公分。我們已經算過兩個形體了,接下來,請學生將兩個形體進行組合。

每個人依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組合,在全班共同歸類下,總共可以分成四大類,這四類,由學生為類別命名。

15.jpg

這是人型,正方體就像是人頭,長方體就像是身體。

16.jpg

這是卡車型,正方體就像是車頭,長方體就像是車身;立起來就是菜刀型,正方體是刀柄,長方體是刀面。

17.jpg

這是生日蛋糕型,正方體就像是蠟燭,長方體是蛋糕。

18.jpg

這是樓梯型,小階樓梯接大階樓梯。

為什麼長方體設計成6×5×3,正方體設計成3×3×3,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可以組合出這四種造型,而設計出來的數據。

下一個任務,拿到同樣的任務單,左邊畫視圖,右邊寫下計算過程,之前算過的線索,可以直接拿來用:長方體盒子的表面積是126平方公分,正方體盒子的表面積是54平方公分。

19.jpg

全班討論時,我們主要是以「求複合型體的方法」做為歸類。

20.jpg

第一位學生,組合出來的是卡車型,從他的計算過程可以知道,他是將複合形體的每一面算完,再通通加起來。常見的複合型體表面積求法,但這個方法很容易漏掉。

21.jpg

第二位學生,組合出來的是生日蛋糕型,從他的計算過程可以知道,他是將正方體的表面積加上長方體的表面積,然後扣掉重疊的兩個面。

22.jpg

第三位學生,組合出來的也是生日蛋糕型,計算方式跟第二位相似,只是正方體的表面積一開始就只算五個面,因為他很清楚,第六個面已經不是「表面」,而是「裡面」了,所以不需要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算完後,再扣掉長方體被遮掉的9平方公分,然後再加起來即可。

學生解法只要合理,都是值得鼓勵的,但是,以簡馭繁是數學的一個原則,在這個單元,總是會帶著學生思考,有沒有更快的?有沒有更簡單的?促使學生思考的,不只是找到方法就好了,還要能比較不同的方法,進而選擇能夠算得快又正確的那種。

於是,最後詢問,無論是哪一型,無論是三種算法的哪一種,答案都是162平方公分,為什麼?

23.jpg

其實,現在課本裡關於表面積的複合形體已經簡化了,這些複合形體都可以藉由兩個基本形體的表面積計算出來後,扣掉重疊部分就可以算出來了,而這也會是比較快又不容易錯的方法,但是,老師不能說,甲同學的方法好,乙同學的方法不好,這樣太傷人了,只要讓學生發現,四種造型的共同性,他們都是兩個基本形體,重疊小形體的一個面,就間接告訴他們,不用一個面、一個面去算,這樣會漏東漏西,只要能看見兩個基本形體,就可以用第二位同學的算法去解決問題了。

從三維形體去看二維物件後,回到課本,那是三維形體平面化,其實跟有立體圖形可以轉來轉去觀察,還是不太一樣,因此,需要搭個橋,讓剛剛摸過的課程,可以跟立體圖形平面化去對照。

24.jpg

課本的這一題,其實就是學生組出來的「人型」,只是身體扁了一點,可以先算人頭、再算身體,然後扣掉重疊面。

25.jpg

這一題,其實就是學生組出來的「卡車型」,只是卡車要立起來,車頭在上,車身在下,同樣可以先算車頭、再算車身,然後扣掉重疊面。

26.jpg

這一題,其實就是學生組出來的「生日蛋糕型」,先算蠟燭、再算蛋糕,然後扣掉重疊面。

27.jpg

立體圖形總是讓學生覺得難以想像,但是即使摸過了,對於課本上的圖形仍然未能連結,因為課本上的是「立體圖形平面化」,和真正的立體圖形又不一樣,搭橋做個連結顯然是必要的。而表面積和體積的不同,不只是公式的不同,而是本質上的不同,更是需要透過真實物件的觸摸、觀察,才是真正的學幾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