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線段圖01.jpg

「線段圖」在國小是解決應用問題的方法之一,相較於國中則是用方程式,是相對具體的。但是,對於許多後段學生而言,其實,它是抽象的。

-------

在九年一貫數學領綱中,「線段圖」這名詞出現在二年級的分年細目詮釋,主要是在學習「加減互逆」時,幫助了解加法與減法的關係,在「2-a-04    能理解加減互逆,並運用於驗算與解題。」的說明是這樣寫的:

在加減互逆的學習裡,可以依情境引入線段圖的說明方式,讓學生更理解加和減的關係。二年級時,線段圖應只作為教學工具,由於學生還不適合作圖,不宜要求學生自行繪製線段圖。

-------

在新課綱裡,「線段圖」同樣在二年級加減互逆的學習時出現,在「N-2-3解題:加減應用問題。加數、被加數、減數、被減數未知之應用解題。」備註是這麼寫的:

教師使用解題策略協助學生理解與轉化問題(花片模型、線段圖、空格算式或加減互逆等),但不發展成學生答題之固定格式。本條目不須另立單元教學。

-------

在課綱中,「線段圖」被視為理解應用問題的工具,但這工具,其實並沒有那麼直覺,直接拿來理解「應用題」的時候,學生可能還得先理解「線段圖」這個工具在做什麼才行。

目前,三個版本出現線段圖的時間並不相同。翰林版最早,在二年級教二位數的加法時就出現;南一版則是在二年級教二位數的減法時出現;康軒版最晚,到了三年級四位數加減後的驗算時才出現。

學習線段圖02.jpg

無論哪個版本,學生在學習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擾,畢竟只看老師畫,成效極為有限,要學生自己畫,從課綱到教材都不建議,難道,學生真的不能畫嗎?

這一堂課,我們藉由「長度的合成與分解」做為前置經驗,從這裡出發,過度到線段圖,協助學生作圖的工具則是千格板以及熟悉的古氏積木。

【布題一】

9公分長的積木和4公分長的積木,合起來有多長?請用積木排出來,並且畫下來。

學習線段圖03.JPG

學生找到9公分的藍色積木和4公分的紫色積木,排成一排後開始沿著邊畫下來。這是最直覺的方式,不過,很快的會觀察到,千格板上的每一格,都跟積木上的一格是一樣大的,所以,也有人直接在千格板上畫格子。

學習線段圖04.jpg

我:「這樣的確是畫下來了,但是,9公分的積木呢?(學生比了藍色古氏積木)4公分的積木呢?(學生比了紫色古氏積木)可不可以讓我把積木拿走後,仍然可以從你的圖上面,看到有這兩種積木?」

學習線段圖05.JPG

學生想了想,就在圖上畫了一條長線,將方格的兩邊分了開來。
我:「這樣清楚多了,看到兩種積木在左右兩邊,那麼,能不能讓我不用數,就可以知道這兩種積木各有多長?」

學習線段圖06.JPG

其實,這一段引導了幾次。一開始,學生並不懂要怎麼表示,所以需要複習一下「長度」的相關舊經驗,比如說,前面的積木是9公分,是從哪裡到哪裡?起點在哪裡?終點在哪裡?把起點和終點標示出來,就代表這一段積木的長度。

線段圖的樣子慢慢有了,從具體物的描繪到現在,都不是老師先畫下來,然後跟學生解釋,而是遇到問題,學生想辦法讓它更清楚。繼續追問,兩個積木的長度都標好了,「合起來有多長」呢?合起來的起點到終點,該怎麼標出來?於是「被加數」、「加數」、「和」都標出來了。

學習線段圖07.JPG

當然,也有些學生畫蛇添足,想要讓人看到更多,結果,只是讓畫面更多干擾訊息,不過,也無須制止,因為動作快,所以時間比人家多,當時間縮限之後,這樣的現象自然就會消失了。

學習線段圖08.JPG

【布題二】

15公分的彩帶,用掉了7公分,剩下幾公分長?

學習線段圖09.JPG

學生在千格板上畫了15格,然後劃掉7格,答案就出來了─8格。這時候,學生使用的舊經驗,是拿走型減法的舊經驗,將15公分想像成15個花片,用格子畫了下來,然後拿走其中7個花片,剩下的就是答案。加上分隔的直線、全長的起點終點標示、用掉的起點終點標示、剩下的起點終點標示,這其實已經在學習畫線段圖了,只是一開始從長度過度而來,藉由千格板上每一格都是1公分乘以1公分,可以自己動手畫下來。這時,稍微暗示一下學生,可以畫得更簡單,但是同樣把文字的意思表達出來,就是好的示意圖。看看,學生會不會從長條形簡化成線段。

【布題三】

我有90元,買鉛筆盒用掉了70元,剩下多少元?

學生說:「哇!90也太多了吧!」
開始想辦法在千格板上畫出90格出來。這當然不是好的發展方向,需要老師再給學生一些自由空間,學生才知道可以不用畫出90格。

我拿了9格的藍色積木、7格的黑色積木、2格的紅色積木,並且將黑色和紅色積木放在藍色積木下,告訴學生,我可以這樣表示,90元用掉了70元。
生:這樣可以嗎?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是「示意圖」,把題目的意思表示出來就好,越簡單表示出來越好。

學習線段圖10.JPG

於是,學生拿起了擦子,將原本框起來的90格擦掉,畫了長長的一條線標示出90公分,將右邊應該要劃掉的部分標示出來,寫下70公分(有學生寫減70公分),剩下的部分則標出20公分。

學習線段圖11.JPG

在這張示意圖裡,長條變成線段了,90不再是真的90公分長,70跟20的比例也不標準了,但是,卻正確的表示出了題意。接下來,無論是要布「被加數未知」、「加數未知」、「被減數未知」、「減數未知」,學生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題目的意思。從「長度」過度到「線段圖」,讓學生學習示意,這樣的發展歷程,應該是重要的一段學習。

--------

備註:「線段圖」與「數線」是完全不同的。「數線」到了國中很重要,「線段圖」只有在國小課本有;「數線」有三要素,必須要有原點、方向與單位長度,「線段圖」只留下線,沒有原點、沒有正數的方向,就連單位長度都視情況而留下,在乘除問題時,單位長度很重要,尤其是基準量與比較量時,強調的都是「倍」的問題,比例需要留意,但加減問題時,只要能合理呈現題意,幫助我們釐清題意,就是一個好的示意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