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下午21:30



這禮拜在教體積,彷彿又回到了一年級生活課一樣。大家玩起積木,還是一樣開心。



第一節課,先從生活找例子,談到體積指的是什麼。我站在子誠前面,子誠說看不到前面,你太大了,這個大指的是什麼?兩塊積木,其中一塊看起來比較大,這個大是指什麼大?體積這兩個字從學生口中說出來,一點都不難。當天就讓學生去比較一些很明顯分得出體積大小的積木,一個是又高大胖,另一個是又矮又瘦,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或同樣的電話筒形狀。



不過,要說出理由,就變得支支吾吾了。學生上台講的理由,是將其中一面畫在黑板上,去比較大小,當然也有同學質疑,其他面也比較大嗎?從今天的狀況來說,的確是這樣,因為這些積木都是篩選過的,還不會到某些面較大、某些面較小的情況,所以,今天似乎都能說得通。六個面都比較過後,都是大積木比較大,那麼,大積木的體積就比較大。學生們問答出來的結論是這樣。雖然如此,我相信今天他們的比較都是從視覺觀察,憑感覺判斷的,沒有人是六個面都去比對。



不過,這一天有個意外的討論,我們提到長方體跟正方體有幾個面後,我又拿出了一個電話筒,問學生這是幾個面,大部分都能說出正確答案,接著,有個學生就問「球」呢?球有幾個面?真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有人認為零個「面」,因為沒有「邊」圍起來。有人認為一個面,因為明明有面怎能說沒有面,只是找不到邊而已。有人認為兩個面,因為有「前面」跟「後面」。有人認為無限多個面......。每個理由聽起來都不錯,只要講出合理的理由,大家說得都很好。



第二天,我給了各組五個積木,有些積木是高但是瘦,有些積木是矮但是胖,這種積木要比較體積就變得較難了。



有人依然用每個面來講,但是受到質疑,因為這個面的面積的確比較大,但是另一個面卻比較小,怎麼知道大的多還是小的多?



有人可能已經學過了,所以提出「長×寬×高」算出體積,不過,我問,為什麼要乘起來,「長+寬+高」可不可以,居然也回答「這樣也可以啦」。





比較多的作法是裁掉較高的部分,去比較這一段和另一個積木較肥的那一段,哪一個比較多,不過,顯然用看的,看不出來。為了解決難以觀察的體積,所以,勢必要有其他方法解決,那就是有個標準的體積測量工具。



第三天,每個人拿到十個積木,這十個積木都是一樣大的,讓每個人組裝成一個物體。組裝的必要條件有四個,第一、必須面和面相貼,不能只有邊或角碰到。第二、不能有落單的積木。第三、必須十個積木都用到。第四、同一組內的五個人,不能有任何兩人重複。



每個人開始做組裝,也觀察同組成員的作品,避免造成重複。有些人組成的形體,轉個角度就會變成另一個人的,那就視為重複,所以,必須要從不能角度去考慮,是不是真的沒有重複。



組裝完成之後,隨意拿兩個人組裝的形體,外觀看起來完全不一樣,我就詢問大家,哪一個體積比較大?大家都能說出「一樣大」,為什麼?「因為都是十塊積木組成的。」為了讓回答更精準,我拿了比較大的十塊積木,問大家組合起來也是一樣大的體積嗎,大家回答不一樣,為什麼?「因為那十塊積木都比較大。」所以要有十塊一樣的積木。





用一樣大的積木去排,就很容易比較體積大小,所以,就有了標準體積單位的想法,拿什麼來當標準體積單位呢?白色積木便出現了,用桌墊上的量尺測量,學生發現白色積木每邊都是一公分,這積木就成為測量體積的標準工具,我們稱為一立方公分。



有了標準體積單位,只要用點數的,就可以知道哪一個體積比較大了。所以,一立方公分是不是很偉大呢?它讓我們比較體積的時候,有了令人信服口服的依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