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下午22:10
今天讓學生經驗連續乘法的結合律。
在四年四班教室的數學課裡,我們把時間花在思考與討論上,所以每堂課探討的題目都不多,也無法去把每一道課本裡面的題目都拿來練習,所以,課本使用的機會較少。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不在上課時使用課本,那就是課本把解法及理由都寫出來了,讓學生思考的空間變小了。那樣的感覺比較像是老師灌輸一種作法,接著開始練習許多題目,練熟了,就代表數學很厲害了。但是,遇到沒有練習過的題目呢?能夠隨機應變嗎?能夠分析題意嗎?能夠自己找出解題辦法嗎?
話題似乎扯遠了,今天課堂來看類似習作裡的一個題目:「水果禮盒有蘋果、水蜜桃和橘子各八個,馮馮買了七盒,請問總共多少個水果?」前幾天思考的題型都是加減法的四則運算,今天第一次布連續乘法的題型,多少人能想出列式辦法?是第一個觀察的重點。
有些人用畫圖去理解題意,有些人一看就知道應該使用乘法,沒多久九成都能寫出正確的算式,然後徵求上台講解的學生。
由於前一天教過括弧,於是有人寫出了(3×8)×7的算式。馬上有人提出疑問,3×8本來就先算,為何還要括弧?有人認同,有人覺得寫不寫括弧都可以,不需堅持不能用。我們開始討論,真的寫不寫都可以嗎?加了括弧,有沒有把題目的意思改變了?
朝這個方向思考時,大家就會回頭想3是什麼意思,8是什麼意思,3×8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回頭看題目,學生們能說出3表示水果禮盒的三種水果,8表示每種水果有八顆,3×8表示每盒水果禮盒裡的水果數。這麼說來,(3×8)有其意義,而且不改變題意,所以大家接受了這樣的列式方式。最後結論是,有括弧也可以,可以將題意更清楚的呈現,沒括弧也可以,同樣表示出題意,而且計算方式本來就是由左而右,不需要改變計算順序。
接下來,布的第二題是「一顆蘋果17元,一箱有25顆,買4箱要多少元?」這次列式中,列出「17×25×4」的也有,列出「(17×25)×4」的更多了,可見許多人接受了括弧能讓題意更清楚呈現的說法。
經過學生上台解說之後,這個問題看似沒有問題了。此時,我又拋出一個衝突,如果我列式「17×(25×4)」的話呢?大家第一反應是「不行!」問他為什麼?學生直覺的說「題意改變了」。題意真的改變了嗎?這時,有人回到題目去思考後,突然說沒變!沒變!(25×4)的意義是4箱總共有多少顆,然後用一顆蘋果的單價17元去乘以4箱的總數量(25×4),這樣的列式並同樣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沒有改變題意。
在學生提出這樣的理由後,大家接受這樣的列式,然後開始計算答案會不會改變,結果,大家發現,答案沒有改變,而且更好算了!在原本的算式中,17×25許多人會算錯,但是在這個算式中25×4比較容易算出100,再用17×100,大大降低了錯誤率。
既然答案相同,兩個列式也解決了同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兩個列式中間可以加上等號:(17×25)×4=17×(25×4)
在這節課的討論中,我們經驗了乘法的結合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