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星期日  下午21:56



今天以二十四解的身份,觀察護城河解說的活動,前兩天被規範了許多,只能從旁用眼看,不能介入或詢問,因此,只帶著相機去記錄整個活動。第一次看著學長姐帶領民眾進行解說,活動安排相當豐富且多元,真是令人回味再三。



不到九點,民眾就已經來了,不過,解說員們更早,八點四十分已經集合完畢,開始做最後的說明。而二十四解觀摩員也來了十幾人,現場非常熱鬧。



一開始是文史活動,來到了迎曦門前,每個人拿到一個標籤,那是等一下要扮演的角色。



重現十九世紀四座城門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洪流中重要的一員。



以棒一邊說故事,一邊帶動大家,在車水馬龍之中,我們被帶回了最荒野的福爾摩沙之島。



東門城是個很用功的民眾。



刺竹圍出了一小塊地,也圍起了先民的堡壘。



最初的中心,來自於新竹著名的城隍廟,扮演城隍廟的小妹妹在大家的歡呼中登場。



從刺竹、土牆到石牆,新竹城日益茁壯。



但,日本人在旁邊虎視眈眈,將給城牆們致命的一擊。



雖然是離我們有點遙遠的文史,卻讓大夥兒學得很開心。



偉大的爸爸,扛著沈重的大床卻仍笑容滿面。



接下來,解說棒交給了cosine和金順。



金順的資料豐富,古地圖呈現了三次城牆的範圍,也見證了新竹城的日益茁壯。



走入城門下,摸著泉州白石(花崗岩),感受近三百年前的高貴建材。





完成在道光戊子年,戊子年是哪一年?金順說,2008年就是戊子年,往前推三甲子,也就是180年前,就是迎曦門誕生的日子,1828年。



燕尾的屋簷象徵著貴族的不凡地位。



現在城門的高度不高,以此高度騎馬要進城門,恐怕頭上會添上好幾個的包。當初自然不是這個高度,從腳邊會看到兩個方形的孔,那是放門栓的孔,可見已經有墊高了。





東門城外,那一座一座的原來不是工程廢棄物,而是具有歷史刻痕的橋墩。原來,我們踩在護城河上。



過去的護城河水量很大,因此有了分流的設計,而這分流橋墩在過去還有相當威風的名稱,唐代稱為「分水金剛雁翅」,用尖狀橋墩分殺水勢,防止沖擊。而現在稱它為船首石。



船首石是清代的建築,上方卻壓著日本時代的產物,就像棺材一樣的棺材石,這是由於當時擴充橋面,船形尖端載力不足,因此加了這個「鎮城石」。



在這古橋墩上,還有鋼筋突出。過去走過新竹之心,心裡滴咕著工程品質實在太差,居然遺留這樣不美觀的廢棄柱子,聽了金順一言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是獅子會鐘樓的遺跡,兒時印象中的大時鐘,原來它一直留在這裡!擦身而過多少次,卻從未聯想到!



歷史的長廊在城門邊寫下詩篇,這首詩不是習慣的由右而左,它是沿著廊道由下而上時唸的,所以是由左而右:「坡陀巨麓一再上,劃然軒豁開心胸。竹塹分明在眼底,千頃萬頃堆芊茸。」這是取自於諸羅縣官吏周鍾瑄所寫的「北行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