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下午22:48
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為了防備英國人攻打台灣,在基隆二沙灣建築了八座砲墩,設二千觔砲兩位、一千五百觔砲兩為、一千觔砲四位、五百觔砲兩位,並且設兵紮營在此,同時在山上蓋了一座城牆,命名為「海門天險」。
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八月十六日,英國戰艦Newbudda號果然進攻基隆,總兵達洪阿率領官兵防守,雙方砲火猛烈,二沙灣遭到英國戰艦的猛轟,二沙灣砲台也予以還擊,在一陣砲彈雨林之中,Newbudda號被擊中了,慌忙之中,英國戰艦趕緊駛出基隆港,卻不幸撞到大暗礁,船在不久後分裂成一片片的碎片,許多英國人浮在海上,最後共有133人遭到俘虜。九月初五日,英國另一艘戰船再度來到基隆港,目的是拯救那些英國人質,台灣水師協副將邱鎮功再度利用二沙灣砲台的高度優勢擊退英國軍艦,不過砲台、營房也遭到英國戰艦擊毀。中英戰爭在台灣的戰場,包含道光二十二年在大安港一役,英國都吞下了敗戰,可以說是大海和高山保護了台灣,而海門天險的名號也如其名,流傳下來。
四十年後,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為了安南發動戰爭,劉銘傳在七月十六日奉命來捍守台灣,除了海門天險外,在基隆南方的獅球嶺等地,還請了英國技師建造砲台,防止法國軍隊攻佔北台灣,果然沒多久後的八月五日,法國遠東艦隊艦長Courbet(孤拔)率軍進入基隆港,劉銘傳知道自己沒有海軍艦隊對抗,岸上的砲又小,打不到海上艦隊,所以主動撤退,誘敵登岸,在陸上一決死戰,清兵退到基隆後山掩蔽起來,法國軍隊登岸,劉銘傳在山上看著法國軍隊的佈署, 法軍砲彈朝二沙灣砲台不斷轟炸,劉銘傳使用激將法,讓大將軍鄧長安和章高元夜襲法軍,擊退了法軍。
九月底,法國軍艦又出現了,目標瞄準基隆外海和滬尾港,十月一日,法國靠著砲火掩護,再度成功登岸,在仙洞和章開元、畢長河將軍僵持不下,這時,滬尾守將來報法軍從滬尾襲擊,這如劉銘傳預測的一樣,法國會假裝猛攻基隆,實際上從滬尾登陸,於是下令基隆退兵,協助防守滬尾,劉銘傳的命令讓幾名將軍忿忿不平,目前看來,基隆很可能仍然能擊退法軍,如果此時退守,就功虧一簣了!劉銘傳分析說,二沙灣砲台失守,後面還有獅球嶺砲台,那裡有林朝棟(板橋林家)義軍防守著,要從基隆攻到台北,有好幾個山頭可以防守,但是滬尾(淡水)溪一旦失守,沿著溪流就可以直取台北,因此務必退兵,幾位將軍依舊不願意從命,劉銘傳大怒,抽出腰間的佩刀,狠狠的將桌腳砍下來,大聲怒喝,誰敢為抗命令,有如此桌,斬!
退兵後的二沙灣砲台,果然很快的讓法國軍隊佔領,進攻獅球嶺砲台時,卻遭到林朝洞的民兵阻止,出乎法國軍隊意外的是,防守了八個月,法國依然無法攻下獅球嶺,加上淡水戰敗,證明了劉銘傳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
上週,坐著電車到基隆,尋找海門天險的歷史足跡,從基隆客運總站,坐著101號公車,在「海門天險」站下車。
下車之後,海門天險四個大字就在旁邊,這當然不是一百六十多年前,姚瑩所提的四個大字,而是民國七十年整修古蹟時題的。
沿著階梯往上走,就有一個告示牌,上面畫著海門天險原始的規劃。
繼續往上走,看見長長的階梯,要看居高臨下的砲台,果然有段不短的山坡要走,雖然樹蔭很多,但是今天的氣象報告說,今天全台最高溫就在基隆,高達三十七~三十八度,而我抵達的時間正好是中午十二點多,沒走幾步路,就已經汗流浹背了。
登上高點,來到了北砲台,正對著基隆內海,由於原本的砲台早就已經被轟毀,因此這裡都是仿製品。
從砲台往基隆港一看,果然視野良好,居高臨下之勢,果然是海門天險!
這裡是東砲台,是一座12吋的砲台,瞄準的是基隆外港,在東砲台附近有三座光緒年間的古墓,墓碑上刻有「河南銘字中軍」字樣,「銘軍」就是「劉銘傳」的軍隊。
西邊也有一座西砲台,這也是仿製品。
往後山走去,就是「海門天險」的城門了,剛好在維修中,所以拍起來不是很理想,城門並不高,城牆更是比一般的還要矮,這是因為避免遭到從海上而來的砲彈攻擊,而這座城原本就不是為了防衛而用,因此並不大。
登城階梯,旁邊有個牌子說,禁止進入,因為那階梯已經破損不堪,要行走必須很小心,我還是趁著四下無人,小心翼翼的走上去看看。
從城牆上面往外看,茂盛的大樹已經將基隆港遮蔽住了,不過,高度真的不高,所以視野不如北砲台那裡的好。
從城牆走下來,果然有維修古蹟的物品在旁邊。
從海門天險離開,看到一個路牌,原來我剛才所在的地方叫做「營盤區」,是軍隊紮營的地方,但是它的中文名稱讓我不容易理解,反而是英文翻譯相當清楚,「Military Camp Site」,一目了然!
從海門天險下山之後,在山腳的馬路對面,就是「民族英雄墓」。
這裡,原本是清法戰爭之後,死於戰火之下的清兵,讓人安葬於此,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拓寬道路,居然毀了這些墳墓,讓屍骨暴露在外,當時的仕紳池清洋等人心有不忍,將他們重新安葬,並且取名為「清國人之墓」,日本人對此相當厭惡,因此將碑丟棄,直到國民政府時期,才重新立新碑,取名為「民族英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