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 下午23:30

結業式結束,新任教務跟我確定配課,原本他安排給我三年二班、四年四班、四年六班的數學課,每班四堂總共十二堂,但是忽略了我原本的兩堂資訊課,由於五年級資訊課時,我已經開始為畢業光碟佈局了,此時放棄就前功盡棄,為此我力爭留下這兩堂,經過一番交涉之後,資訊留下了,我改接兩班六年級數學,一班五堂共十堂,下學年的課程終於定案。

課程決定之後,我也開始思索六年級數學怎麼教?雖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對此還是戰戰兢兢、不敢懈怠,對於幾個數學教育的困難,例如不愛作題目的學生、學生成就低落的學生、動機不強的課程要如何克服,這些都是馬上浮現在腦海的問題。

學習成就低落的問題,讓我直接聯想到編序教學法,數學的連貫性及難度變化強過於社會,這一項能力直接影響到下一個能力指標的學習,因此採用編序教學法應該是相當好的策略,只是細目如何去編,如何利用連續增強、立即增強及連續漸進法,讓編序教學充分發揮效用?

我想,數學是工具學科,必須要日經月累的練習才能有所成果,而這「日經月累的練習」也是學生厭倦數學的原因之一,每天演算四~五題的題目已經足夠,只是每一單元結束的大張考卷呢?有些老師直接用書傷的測驗卷來考學生,但是,我覺得這種考法,我還是不知道學生的不懂在哪裡,因此我傾向於自己出考卷,每一大題就是一項目標,例如:第一大題是概算,第二大題是分數加法等等,唯有如此,我才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弱項在哪裡。對於學生程度差異問題,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是程度超好或超差,都是教學現場的灰色地帶,稍有疏失,他們就在數學的學習漠地中,成為曬乾的人乾,讓禿鷹不斷的在身上咬傷、撕裂,最後成為數學的逃兵,老師能否提供一片綠洲,讓他們在數學的沙漠中,還能保持興趣?

目前想到的方法是每一次考卷,都依難度分成三個等級--一星級、二星級及三星級。每個人都寫二星級考卷,如果分數未達70分的人,必須再寫一張一星級,讓他們從簡化的教材中重新學習,當然一星級考卷的重點不在考試,反而是引導學習,題目中會有更多的引導。

而三星級考卷則是採取自願索取的方式,如果能在三星級考卷得到八十分以上,則可獲得榮譽卡一張,集滿三張換獎品,不過,三星級考卷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寫的,那會讓大家不想寫二星級考卷,只有二星級考卷寫到九十分以上的人才可以索取,也因此「寫三星級考卷」都變成一見榮譽的象徵,才能鼓勵他們向難題挑戰,有點像日治時期的國語家庭,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申請成為國語家庭,以轉移台灣人的種族情節。

這些都是形成性評量的方法,然而數學教育最難的是概念形成,將一個沒有的概念建立起來;最難的是引起動機,真正引起學生非學不可、非用不可的動機,而不是課本上「我吃1/3個pizza,他吃1/4個pizza,還剩多少pizza」這種不切實際的問題,試問,現實生活中,你真的會去算這種情況的數學問題嗎?pizza明明就已經切好了,一人拿一塊就好了,怎麼會有這種問題的產生?那麼,什麼樣的生活情境才是分數加法出現的時機?才是非得學會分數加法,否則無法得到心裡想要的東西,否則心裡就會覺得很痛苦的動機,這才是數學老師的難關。

謝謝教務,讓我回到數學教育的世界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