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9日 星期三 下午20:40

上一次深耕種子計畫時,王老師提出了一個願景,希望透過教學團隊的合作,建立具體而完整的語文領域學習能力與目標,針對各年段應學會的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具體而完整的文字描述,並且提出補充文本,為達到同樣的目標,是否能有其他文本也有相同效果,將它們一一列出,作為語文教學上的參考,也能確實瞭解學生是否有效學習、老師是否方向正確,後來,王老師付諸行動,組成了「墊腳石」教學團隊,我也加入其中。

王老師插花的建議,教授顯然聽了進去,今天深耕種子計畫時,教授帶來了一份澳洲的學生個人化語文評量檔案,雖然全是原文,幸好單字都不難,大家還能看懂。這份資料將Reading、Oral and Writing在每一階段應該學習的能力具體的描述,甚至於對於學生學習態度都在老師評量範圍,但老師對於這份評量資料,僅作分析參考之用,而不是當作成績單,僅是提供給下一位老師瞭解起點行為,而不是給家長一個交代。這一部份,跟學校以前的勾勾表,或是某些學校的成績單上,呈現各項能力,由老師勾選已學會的部分,是相似但用法卻不同的。

在Reading的第二階段Experimental Reading,老師們提到了其中一項應學會的能力「sub-vocalises or whispers when reading silently」,開啟了大家對於默讀的討論與看法。

一位六年級的導師發現,如果要小朋友共同朗讀一篇文章後,詢問他們文章的重點是什麼?許多人答不出來,這樣是否代表小朋友缺乏讀與理解的同時發生能力。楊老師回應說,如果你讓他們默讀一次,而不是大聲朗讀,他們說不定就能回答你的問題了。六年級導師認同的點點頭。楊老師說,他們班上就有一位小朋友,你要他唸過一次後,他無法回答出文章在說什麼,但是,如果是老師念給他聽,他就能回答了。這樣的現象,的確相當值得研究。

資優班陳老師說,有些孩子屬於聽覺型孩子,無法從眼中去理解文字,只有聽過才能懂得,但是楊老師說,他們班上的孩子並不是聽覺型,只是還未發展到能邊說邊理解的階段。

教授則說,他發現國內外對於loud reading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要思考,讓小朋友loud reading的目的是什麼?有些老師是要小朋友能專心看文章,有些老師要小朋友練習朗讀的技巧,有些老師....只是要控制小朋友秩序罷了!事實上,對於許多孩子而言,loud reading並無法幫助他們快速理解文章內容,對於不同的目的,我們不該統一使用loud reading,今天,我們要小朋友說出文章的摘要,說出文章的要點,那麼,我們是否能用silent reading,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回過頭來,那麼,何時我們要求小朋友loud reading呢?不是要練習朗讀技巧,而是,只想讓小朋友敢大聲的在眾人面前朗讀的時候,這是國外對於loud reading的看法,無論是否適用於國內,也是提供我們另一種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echu 的頭像
    goechu

    快樂是自找的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