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1  

2013年9月27日星期五 23:33

臺南市教育工會慶祝教師節的活動,居然是舉辦學習共同體的公開觀課及集體議課活動,而且參加人數眾多、聲勢浩大,好多老師都在抄筆記!實在有夠認真。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4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2  

這次託俊良的福,讓我有機會可以參與學習,雖然路程有點遠,但是很值得!活動一開始,先是頒發臺南市SUPER教師獎。看到這頒獎典禮,就想到新竹市似乎有一陣子沒辦了,我在2009年得過,2011年擔任評審團,然後好像就沒有辦了。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3  

今天受邀去議課,進入六年乙班教室看陳老師的課。教學科目是南一版六年級國語,教學單元是第四課「處處都是美」,課程規劃五堂課。這一節進行的是第三堂,學生在上課要先蒐集有關「美」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音樂、作品等,然後黏在老師發的塑膠板上。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8

教室座位是四人一組,全班五組以ㄇ字形排列。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5    

我負責觀察的是第三組,也是唯一不到四個人的組別,只有兩個很安靜的女生。在觀課前,就想了幾個觀課的目標,想要看看學生是否能在這堂課中學習到。第一、這篇課文是說明文,「美」又是抽象且主觀的概念,課程設計上如何引導學生一點一點揭開「美」的面紗。第二、學習共同體強調老師的角色要從「我要教」變成「學生要學」,這樣的角色轉變,老師要下那些工夫?第三、佐藤學強調「跳躍的學習」,相信給學生更高一層的目標,就能將原本的目標學會,在實務上,真的有這樣的效果嗎?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6  

開始上課了,教室內擠滿了觀課的老師,學生的表情透漏了緊張的氣氛,即使上課鐘響還沒敲,所有人都在座位上待命,我觀察的兩個學生A和B則是在複習照片上的地點,兩人互相問對方蒐集的照片是出自於哪一個地點。一開始,老師要學生把課本蓋起來,憑著前幾次上課的記憶,說出課文中提到哪裡是美。喚起舊經驗,A舉手要回答,不過沒有點到,所以自然的放下來。B雖然看著老師,卻沒什麼反應。

接著,老師要學生互相分享蒐集而來的東西。B先跟A分享,但是兩人的聲音實在太小了,而且也因為只有兩人,所以她們坐得非常靠近,幾乎是B的嘴巴就在A的耳邊說,即使我坐在A的旁邊也聽不到她們說什麼。為了可以聽到她們的交談,我先試著調整自己的姿勢,讓上半身靠過去一點點,希望能聽到一些字句,接著又把左手放在耳朵旁成聽筒狀,試試能不能聽到一點清楚的聲音,但是都沒用。最後,只好讀她的唇語,從嘴巴的開闔中猜測她們說什麼。但,還是很難,唯一的收穫是兩人交談時,B很仔細的把每一張圖片講給A聽,A不時會有淺淺的笑容。

分享約十分鐘後,老師請第四組先派兩人到臺前分享。第四組的分享頗有層次,先說美麗的斷崖、天空和河流,構成了美景;冰淇淋加馬卡龍,形成了美食;除了圖片之外,石頭裡面有亮亮的,所以也很美;接著,拿出小音響放出抒情的音樂,美麗的曲調和鋼琴聲形成了美。分享頗豐富,而且並不單一。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7

接著是第一組,他們蒐集的美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圖片,包括漂亮的女生、美麗的拱門、夜景有橘色的燈光等;另一部分是音樂,先放的是五月天的傷心的人別聽慢歌。老師詢問,為何覺得美?學生回答很有活力、很震撼。後來又放了五月天的入陣曲。老師同樣詢問為何覺得美?學生說歌詞很有意境。這倒是令我很好奇,學生所謂的意境是什麼?老師也追問歌詞有什麼意境?學生的回答是「反映出社會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記得前陣子國語日報的頭版放了馬王事件的新聞,遭到抨擊政治不該介入兒童讀物。不過,新聞媒體這麼戲劇性的轉播,怎麼可能阻止政治議題進入校園,學生其實多少都知道。老師繼續問:「能不能舉例?」學生果然清楚地回答:「像洪仲丘案、貪汙案......。」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09  

到目前為止,我觀察的兩個學生都很靜,A總是興致盎然地聽著別人報告,有時點頭,有時開心的笑著,雙眼有神。B則是面無表情,幾乎沒有反應,常常看著自己桌上的圖片,彷彿在為等一下上台報告而緊張。

接著,終於輪到第三組的兩人上臺了。兩人輪流報告自己蒐集來的圖片,B說白河荷花盛放,荷葉很美。A說法國巴黎鐵塔的照片中,雖然兩張拍攝高度不一,但是那代表法國,而且金光閃閃很漂亮。B說,澄清湖、漁人碼頭、清水斷崖都有美麗的海水。A說浴衣上有很多的花朵,美。法國聖母院前面的花朵,美。日本櫻花盛開的樣子,美。B說,圖片上的湖水很美。

因為之前兩人組內分享時聽不清楚,所以,她們上臺報告後,我才知道她們剛剛到底在分享什麼。從兩人的分享來看,B的美其實圍繞在海水,A則多指花美。

好啦!分享完了,B應該就會專心聽別人報告了吧?然而,接著第五組、第二組輪番上臺,卻見B仍然會不時看她的水照。動作上,也明顯看出兩人的不同,A會將兩手托在下巴,一副很期待別組內容的樣子,B則會將左手掛在桌上,右手自然垂下,看起來無精打采,好像眼前的一切很無趣似的。唯一比較表情的是第二組男生報告時,指著美女的照片說,因為這個女的臉尖尖的,很漂亮。這時,B才有了笑容,不過,也是摀住嘴笑。

102-0927_學習共同體觀課10

五組報告完畢之後,老師則提出了問題:「這麼多的美,可以歸納成哪幾種類型?」兩人開始討論如何分類,B主動先說,A則是靜靜在聽,這時B說得就比較多了。雖然聲音依舊很小,我無法聽到她們說什麼,不過B顯然相當積極在表達想法,A聽完了之後,思考、寂靜了一陣子後,A開始複誦B的分類,當A把聖母院和和服歸類在同一類時,B就說「這沒有啦」。這四個字是我在這堂課中甚少清楚聽到他們交談的內容之一。在整堂課裡,學生在討論或交流意見時,都是輕聲細語,就連在旁邊的我都聽不清楚她們在說什麼,這時突然很清楚地聽到這四個字,其實蠻驚訝的!淡定女終於有比較激動的時候,這時候,也發現她的學習狀態更為投入與積極。「分類」在這堂課裡,可以說是一個明顯的轉捩點,讓B形於外的學習行為有了改變,從面無表情、不耐煩的動作變得不同。各組發表時,第三組也是由B主動站起來發表,將她們蒐集來的美圖歸類成「大自然」、「建築物」和「圖畫」三類。其中圖畫類只有一個,是一張「初音」穿和服的動漫圖片,A曾把它跟建築物歸類在一起,但是B認為並不相同,因此形成第三類。也可能是這個原因,當B站起來發表的時候,「大自然」與「建築物」都講得很清楚,第三類就很模糊。老師詢問是否有人聽清楚,大家都沒有反應,於是要B再說一次。B重複了三類,但第三類依舊模糊,我也沒有聽得很清楚,不過第四組有個小朋友倒是點頭了,聽到她說的是「圖畫」類。

第一組將他們的資料分成兩類─人工和自然,不過發表時沒有說得很清楚,於是老師詢問大家有聽見嗎?AB都搖頭,第一組再說一次,老師詢問大家分成哪幾類?AB和全班一起回答:「人工和自然。」在此之前,B在課堂上都是較為沉默、無神,甚至於動作上都較為不耐煩,不過「分類」的課程之後,B也跟著回答,感覺比較在狀況內了。後來,老師詢問有沒有哪一組自願朗讀詩句時,B看了A一下小聲地說:「自願」,不過因為A並沒有看B,所以B就沒有真的自願。但是,後來第一組在朗讀時,B也跟著動嘴。其他組只是靜靜的看著詩句,B卻是跟著默讀。這樣的學習態度跟前半段有著明顯的不同。

比對課程前與課程中,從B蒐集的資料看來,她的美侷限在水,包括澄清湖、漁人碼頭、白河荷葉等,都跟水有關,但是,分類結束後,她的美有了「大自然」、「建築物」和「圖畫」三類,如果可以把別組的分類也串聯進來的話,說不定又更廣泛了。不過,已經足以看見她的「美」在拓展,而這拓展來自於協同學習,豐富了學習經驗。

圖片、石頭、音樂都是小孩直覺的美,老師說沒有看到文字的美,於是請大家看補充詩單中的蚌與珠(席慕蓉),詢問是否有哪一組自願朗讀。一開始無人自願,老師就請第四組讀,那朗讀的確教人驚艷,無論是抑揚頓挫、重複與延長的技巧都恰到好處。老師從提問去確認學生是否了解詩句內容,最後,請各組用短短一分鐘,歸納出「美」的含意。

第三組的討論,這時B說得多,A聽得多。最後五組歸納美的涵義,第一組說美是「接觸到它,心情會很好」,第二組是「第一眼看到,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組是「不只要看外表,還要看內在」,第四組是「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處處都是美」(來自於課本),第五組是「心裡的內在美和人情味」。每組看法不盡相同,老師串聯五組所說,最後說:「美,在我們心中。」結束了這堂課。

議課時,大家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學到的,著重在學生的學習上。跟傳統的議課不太一樣,過去的教學觀摩會中,觀課者看到的就是教學策略、班級經營、弱勢學生是否受到關注等等,圍繞在老師的教學技巧上,現在的教師評鑑仍然是著重在這裡。但是,這次的議課不一樣,每個人就自己觀察的組別,說出觀察到的、聽到的,就像是多了許多雙眼睛,幫忙任課教師看到學生的狀況,著力研究的是「課堂中哪些學習是成立的、哪些是出現瓶頸的」,在討論過程中,任教教師與議課教師是平等關係、相互學習的,而非傳統的評價與被評價、審判與被審判的關係。所以,議課時不是放在「應該如何教」的問題上,而是基於事實討論哪些地方學習成立了,哪些地方學習有瓶頸。因此,我們議課時不是給予建言,而是闡述自己學到了什麼,以心得交流來互相學習。所以,主持人給每位議課老師五分鐘的時間,讓每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也讓每人都要說說自己的感想。最後不總結、不歸納,目的在於讓大家暢所欲言。

也因為每個人分配到觀課的組別人數較少,大都是四人一組,所以可以看得很仔細,聽到更多,跟自己任課的感受完全不同。我看完了這堂課後,對於B的感觸較多,若是在一般傳統課堂上,她應該會是靜靜的、面無表情的學生,一堂課下來應該不會說三句話以上的,但是,在陳老師的這一堂課,她說了很多話,她從客人變成了學習的主人,她產出了所謂的「美的涵義是不只要看外表,還要看內在」,她對於美的範疇也從水面擴充到了更多類別,而且,她是主動學習的。安靜的小孩到底有沒有在學習,其實,我們真的很難看出來,可是,這堂課,透過觀課看到了她的學習。

教授觀察到的點跟我們不同,在第一階段各組報告「美」的事物時,大都是做事實性的描述,其中有一組放五月天的入陣曲時,透過老師的提問,「美」從事實表述進展到有形容詞的出現,學生說出了「有意境」、學生說出了「反映出社會事件有不同的想法」。透過老師的串聯,學生提出一個點,老師將它跟生活連結、跟教材連結。教授也提醒我們,在議課過程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學生的社會互動,但她期望我們可以再往前,從學生的對話裡看到他們學到什麼,跟教學目標去做比對。不過,今天的議課組成來自四面八方,若真的要成為教師的學習共同體,較好的流程是共同備課、然後觀課,最後議課。至於學生的學習共同體,較好的流程是聆聽、串聯,最後返回教材。今天的集體議課只是個示範,未來在校內做的時候,還得參與課前的合作。

陳老師說,他們每個月會換一次組,因為小組成員會換人,民主參與才能出現,否則永遠都會是發言人在主導。也分享了合作學習和學習共同體的不同,在合作學習中,通常會要每組歸納出一個答案,但是,今天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上,組別代表報告完之後,老師都會在詢問組內是否有不同的想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話語,尊重每一個孩子個性化的學習,陳老師貫穿在教學之中。今天的觀課真的讓我學到很多,我要誠心地說,謝謝陳老師給了我學習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