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5月29日星期三09:00  倫格高中




今天是教育參訪的日子,我們將前往布蘭登堡邦奧拉寧堡市(Oranienburg)的倫格高中。德國的小學大都是四年,只有柏林和布蘭登堡邦是六年,因此倫格高中招收的學生是七年級到十二年級。




為了提早在九點以前抵達,今天大家都起了很早,並且穿上正式服裝。

在門口等著我們的有德國留學生、翻譯和學校人員,駐德代表處的教育組長則是從兩天前就一路陪著我們了。




腳踏車停車場看起來,學生人數應該還好。




桌上已經放好飲料與便條紙。





校長在一開始找了一個會說中文的七年級學生來跟大家問好,相當熱情。只是,他的中文說得像德文,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翻譯也不知道怎麼翻譯。不過,大家還是開心的給他掌聲鼓勵。




校長塞德勒(Uwe Seidler)開始為我們學校的介紹。

【硬體】

德國小學畢業後有三種選擇,程度較好的讀文法高中(Gymnasium,此字的概念是緣由於希臘時代運動、辯論的場所,引申為所有哲人的聚集之處。),次好的讀實科中學(Realschule),欠佳的讀主幹學校(Hauptschule)。倫格高中(Gymnasium F.F. Runge)是一所文法高中,校名來自於當地的化學家弗立德里普、裴迪南、倫格(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1794-1867)。學校於1914年成立,是座百年老校,去年在舊建築對面新建大樓,這棟大樓是由市政府出資蓋的。

蓋學校是由建築設計師設計,不過,學校讓學生也可以提出想法,參與部分。

校長很驕傲的地方就是學校的硬體,在倫格,每班都有電子白板,並且可以連上網路,其他學校還無法做到這樣。學校計畫未來能大量使用筆記型電腦或平版電腦,成為他校的良好示範。而學校採購設備的目的,是希望能讓學生學習得更有樂趣。

學校的電子白板同樣採用短焦,而且白板可以上下移動,靈活運用空間。




目前學校有八台筆記型電腦供教師借用,而這八台NB存放在一個行李箱內。不要小看這行李箱,它不只能安全收藏八台NB,只要一插電,可以八台一起充電,很方便的設計。




說到靈活運用空間,教室的桌椅設計也有巧思。校長說,小組討論時,如果是三張長方形桌子組合起來,有些位置會有主位的感覺,但是,如果六張三角形桌子組合成一個六角形時,每個人的地位都相同。校長希望在一個討論的環境中,每個人的地位與權力是相同的。而六角形的桌子,也搭配六角形的教室,讓這些桌子靠牆壁時,能夠減少空間的浪費。老師上課時,需要小組討論或是全班圍圈圈討論,環境與硬體都已經想到了。




為了讓桌子方便移動,還設計了單輪構造,讓學生可以輕輕鬆鬆就移動桌子。至於椅子的座位下設計凹槽,可以緊緊卡在桌子上,這樣在移動桌椅時,就能同步移動。




關於硬體設備的部分,同行的yatai老師有錄影(請參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AMEicPsDM)。

四樓的體育場,用隔音板分成三間,一間正在踢足球,一間在打羽球,由於隔音設備好,所以不會互相干擾,如果上課需要大場地時,還可以把格板收起來,就變成一個大空間了。可惜,這一部份正好遇到相機沒電,沒有照片。

我喜歡歐洲的房屋,常常會一排屋子漆上不同顏色的屋面。這裡也是,每一層樓都有主要顏色,分別是綠色、藍色、黃色和紫色,走到每一層樓都有不同心情。




【學校特色】

每所學校都在找尋適合的特色,倫格也不例外。

英語在布蘭登堡邦也是第一外語,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有些學校會從一年級開始教,但並不計成績。

國小畢業進入倫格高中時,會收七個班,其中兩個班會進行雙語教學,生物和歷史不只用德語教,還會用英語上課,九年級起,藝術也會雙語上課。除此之外,七年級起有第二外語—法文供選修(通識課程),九年級時則有必選,第二外語有西班牙語和拉丁語必須擇一學習,自然科學、社會學、舞台表演和資訊則是四選一。

學生從十年級起就要開始準備畢業會考,包括筆試和口試。參訪這一天的下午正好是成績公佈的日子,學生將會收到成績單再決定是否參加第二次考試,在六月十四日還有一次機會,可提高成績。

會考的主科是德文、英文和數學,學生可選擇其中兩項主科計分,但是,如果選擇德文和英文的學生,仍然要考數學,只是比重會比較輕,而且只考基礎數學,不考進階數學。至於其他科目則是學生自選,對於物理在行的學生,學校不會強迫他要學化學,德國比較實際,社會要的是專才而不是通才,學校教育自然也是這樣的想法。口試時,拿到題目有三十分鐘準備時間,然後進行二十分鐘口試,委員有三人,都是校內老師,一個委員負責提問,一個委員觀察,一個委員做紀錄。

畢業會考既然不需要考第二外語,那麼學校為何發展第二外語為特色呢?因為學校將目標放在申請大學時參加國際會考能有好成績。那麼,究竟有沒有幫助?校長說,因為這樣的政策才剛實施兩年,尚未有數據。

【師資與教材】

全校540名學生,40位教師,七到十年級每班大約28人,十一年級及十二年級每班約15人。由於學校科目多,教師仍嫌不足。在德國,每位中學教師要有兩種專長科目,所以師資培育的大學階段就要求每個人要有雙主修,像校長主修的是數學和物理。在布蘭登堡邦規定校長必須授課,每週至少上課六小時,才能讓校長跟教學貼近,因此,校長是有授課的。不過,如果校長已經屆退,所以可以減少上課時數。




教科書的部分是由政府審定,交由出版社製作,學校選書並購買,學生不買書,向學校借用,一年後回收再使用,整個流程跟台灣是完全不同。

現場也借我們看了他們的英文課本,印刷果然精美多了。




內容包括美國文化、歐洲扮演的角色、宗教、自然以及愛情。

愛情這一單元談初戀、談熱戀,也談失戀。




不過,各邦自行製作教科書,對於跨邦考試勢必相當困難,如果布蘭登堡邦的學生轉入巴巴利亞邦就慘了,因為他們有修希臘文,但是這裡沒有。

至於學校行政部分,台灣現在相當重視輔導教師,德國卻沒有專任輔導教師,通常由學生會去找尋信任的老師。而且與家長的責任區分清楚,學生離開學校後就是家長的責任,學校概不負責。

當學生成績不好時,學校會公布加強班的時間與地點,學生可以視需要去選擇所需,但是,如果各科都跟不上時,就要考慮轉校了。不過,為什麼是考慮轉校,而不是重讀?就讓我有點納悶了。

【教學參觀】

歐洲的學校都不大,人都較少,所以,我們無法整團一起觀摩,勢必得分組去參觀教學。我選擇了八年級數學課。




不過,當天老師換了課,同樣的老師,改成教地質課,這可能跟他們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有關,所以,也欣然接受了。




這堂課一開始,桌上放著六塊保麗龍板組合起來的一個完整的立體地形圖,老師與學生正在討論上面缺少了什麼,學生詢問製作過程遇到的困難,之後就分組去完成。



想想,我們怎麼上北非地形的?看看,他們怎麼上北非地形的。




在桌上的大板塊,是由六大塊保麗龍組成,要表現的是北非地形。全班每三人一組,每組負責一大塊保麗龍,上面都會有三種地形,學生要根據老師發的地形圖,參考課本及網路上的資料,將北非地形立體的呈現。




好奇的我,一組組去詢問他們在做什麼。




他們給我看了老師所畫的工作紙,上面分成六塊,並寫出各組要做的部分。




各組還有一張自己組的工作紙,上面標註三種地形編號,對照白板上的地質名稱。




對照號碼,知道自己要呈現的地形後,就開始分工合作。




各組都從家裡帶來許多的砂,做出撒哈拉沙漠的地形,如果有河流,就要割出河流的深度與長度,然後塗色。





如果有綠洲就把保麗龍挖個洞,如果有隆起的山丘,就用鐵絲或保麗龍塊組成。




老師說,這一組把石頭丟投入河流裡面了,跟事實不合,所以,正在把河流淤積的石頭清除。

 

我問:"So, may I help you?"   "yes"




這一組要做一顆大岩石,於是用鐵絲做出骨架,然後用紗布包起來,再用樹脂塗上去。





有一組不知道遇到什麼麻煩,不斷跟老師詢問。




看起來,老師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與提示。



這一組正在製作大岩石。




這一組正在做綠洲。




「為什麼你們知道要做這種植物?」我好奇的問。




她們拿出了一張從網路上印下來的照片,原來她們查到了撒哈拉的植物模樣,因此做了一個縮小版的植物,插在綠洲附近。




接著,她們準備做沙丘,用美工刀和保麗龍裁出需要的大小。




不斷的比對、再割、比對、再割......。做好的地形,要用小旗子寫下地形代號,插在相對位置上。




一堂地理課,讓北非的地形活生生的躍於紙上,跳出教科書的框架。It's so fuuny.




最後,我們每個人送上紀念品。有人送吊飾,有人送徽章,她們收到禮物都很驚訝且害羞的微笑。我有點不好意思的送了一大包乖乖軟糖,不過,居然獲得了狂笑......。




我想,乖乖軟糖也是台灣的特色嘛!而且,我也喜歡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echu 的頭像
    goechu

    快樂是自找的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