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下午20:25
一路從一年級看到四年級,發現64版的自然科學和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最大的不同在於,64版是螺旋式設計,一個主題會依難易切割成幾個碎片,然後分佈在不同年段,每次學一些,現在的自然領域則會把這些碎片統整起來,直接放在某一年級的大單元,這樣的好處是一次學會某種概念的所有東西,但,缺點是,六年來你可以能只有一到兩次碰這主題。
64版的四上依然有九個單元,分別是「月亮又圓了」、「測量氣溫」、「植物的蒸散作用」、「聲音」、「電路」、「食物鏈」、「物體受熱膨脹」、「岩石與礦物」及「悶熄蠟燭」。
第一單元--月亮又圓了。
三年級的時候觀察過同一天裡,月亮在天空在行進的軌跡,現在則是連續觀察一個月以上,發現月亮的盈虧週期。
第二單元--測量氣溫
一年級使用過溫度計了,現在算是第二次學了。
在不同的地方量溫度,在教室、走廊、陽光下、樹蔭下等不同的地方,站立著測量氣溫,接著,在同一個位置不同高度測量氣溫,有什麼不一樣?在水泥地上及在草地上測量氣溫又有什麼不同?
最後,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畫成折線圖看看一天的氣溫變化情形。現在,測量氣溫合併看雲、觀測風向、測量雨量,放在三年級中,測量氣溫的主題也被縮減,只留下在不同地方量溫度和同一天不同時間的氣溫變化情形。
第三單元--植物的蒸散作用。
切一段芹菜插在紅色水中,觀察紅色水運送到葉部的情形,然後橫切葉柄,用放大鏡觀察切片,再縱切葉柄觀察切面。
水分經過葉柄向上輸送以後,還會送到哪些地方?把兩株同樣的植物,用透明的塑膠袋分別罩起來,袋口用線綁在莖上。把其中一株放在陽光下,另一株放在走廊上,觀察塑膠袋裡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用同一種植物,剪取同樣長的三枝,分別標為甲、乙、丙。將甲枝條的葉子全部保留,乙枝條的葉子檢去一半,丙只留下一、二片葉子,分別插入三枝試管中,並加滿清水,管口分別用膠泥密封,用橡皮筋或細線,在試管上做個水位記號。每天用短尺測量水位高度,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這一單元的前半段移到五年級了,後半段則消失了。
第四單元--聲音。
在鼓面上灑些碎紙片,輕敲著鼓面,當鼓發出聲音的時候,鼓面上的碎紙片會怎樣?敲擊三角鐵後,用手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呢?敲擊音叉後,立刻將音叉接觸水面,水面會有什麼現象發生?想一想,聲音是怎樣發生的?
接下來認識聲音三要素,聲音的大小、高低和音色的不同,最後製作簡易樂器,包括敲擊樂器、管樂器和弦樂器,82年版時增加了「隔音」和「回音」,現在這一單元移到了六年級,對於聲音高低則設計了敲擊樂、管樂和弦樂實驗。
第五單元--電路。
一開始先複習二年級的燈泡正負極。
接下來是新東西,認識導電體並且利用它來製作開關。
最後則是串聯和並聯的連接,包括串並聯電池以及串並聯燈泡做測試。現在則將二年級的燈泡正負極,加上新的「設計馬達玩具」並在四年級課程裡。
第六單元--食物鏈。
一開始先觀察各種動物的食性,接著分類成吃動物、不吃動物,吃動物又分成吃不吃植物。
接著把動植物間的關係畫成食物鏈。
納入更多動物,畫成食物網。這一單元在82年版就已經刪除了。
第七單元--物體受熱膨脹。
溫度計內的液體為什麼會上升、下降?
在燒瓶內盛滿冷水,再用附有細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緊,然後在玻璃管的水位上,做個記號。在燒瓶下方加熱,看看水位的變化情形。
把圓形燒瓶的瓶口,用附有細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緊,把細玻璃管的一端插入水裡,用雙手掌心握緊燒瓶,看看水裡有什麼現象。
把附有橡皮塞的玻璃彎管內,先滴些紅墨水,再用橡皮塞塞住瓶口。用雙手掌心握住燒瓶時,彎管裡的墨水有什麼現象發生?在這一單元中用了許多活動來觀察空氣的熱漲冷縮。
接著用金屬球和金屬環來說明固體的熱漲冷縮。在回到日常生活中,看鐵軌及電線桿上的熱漲冷縮例子。現在,這一單元移到六年級了。
第八單元--岩石與礦物。
觀察花崗岩,看看裡面有哪些不同顏色的顆粒。
接著,透過觀察顏色、剝剝看、觀察條痕、硬度等方法來分辨礦物。
岩石和礦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依照不同的特性作不同的功能。現在,這一單元和水流實驗一起併到五年級裡,單元名稱統整為「山河大地」。
第九單元--悶熄蠟燭。
拿一個玻璃瓶將燃燒的蠟燭蓋起來,能夠一直繼續燃燒嗎?用不同大小的瓶子蓋起來,燃燒時間會不一樣嗎?現在四年級課程裡有這個實驗,不過,沒有拿不同大小的玻璃瓶來比較。
四下共有八個單元,「液體在物體中上升」、「磁場和磁極」、「植物的繁殖」、「觀測太陽」、「針孔像」、「電路是怎樣連接的」、「空氣的流動」及「動物的生殖」。
第一單元--液體在物體中上升。
除了知道毛細現象外,同時也開始引入「變因」這個名詞。毛細現象現在合併到三年級。變因也是在四年級課程中出現,不過是在食物的腐敗實驗中出現。
第二單元--磁場和磁極。
在白紙上,撒上一層薄薄的鐵粉,再把這張撒了鐵粉的白紙,放在磁鐵棒的上面,用手指在只面上輕輕敲動以後,看看鐵粉的分佈圖。
認識N極和S極,並發現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
最後是,怎樣使用指南針。這一單元在82年版就刪去了,現在的自然課本裡也找不到了。
第三單元--植物的繁殖。
利用種子繁殖之外,有些植物也可以用根、莖、葉繁殖,有些則用孢子繁殖。這一部份在現在的課程中,合併了植物的構造與功能、花的構造、種子的傳播方式、植物的繁殖、植物的分類、環境影響植物的生活等活動,在五年級的「植物世界」大單元中。
第四單元--觀測太陽。
製作太陽位置觀測器,結合指北針找出太陽的方位及高度角。
將觀察紀錄畫成太陽高度角變化圖。
而方位的紀錄則是為了瞭解太陽東升西落。這也是觀察一天而已,到了五年級則要觀察數個月,這兩部分在現在和併到五年級一起上了。
第五單元--針孔像。
這是小時候很喜歡的一個單元,由於牛頓並沒有這些活動,也因此在去年將高年級的自然版本,從牛頓換成了南一,讓凹凸透鏡能會到實驗的自然教學中。
製作針孔成像的裝置後,開始觀察蠟燭,調整到適當的位置讓影像清晰。從一個蠟燭到兩個長短不同的蠟燭,發現針孔成像是上下左右顛倒的。
改變針孔和映像幕的距離,看看成像大小怎麼改變?改變蠟燭和針孔的距離,成像大小又如何改變?
在第一個小孔旁刺第二個小孔看看,成像又如何改變?針孔成像在82年版時已經刪除。
第六單元--電路是怎樣連接的
有兩條電線,其中一條是中斷的,另一條是連續的,但是外表看不出來,要怎樣試才能知道呢?先認識「通路」和「斷路」。
接著測試四接頭電路板和六接頭電路板,找出電路連接的方式是哪一種?對於小四學生而言,這一單元有點挑戰,不過,能找出來的話,應該很有成就感。不過,這單元在82年開始也刪除了。
第七單元--空氣的流動。
先藉由氣球捕捉空氣,讓空氣流動產生了風,接著觀測方向和風力。
點一支線香,將線香直放、斜放、橫放時,煙往哪裡流動?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箱子,併排且黏接在一起,然後用透明塑膠布封閉開口處,並在左箱上面、下面、右箱上面及黏接面各挖一個洞(直徑約為2公分),然後把點燃的線香,分別放在左箱上面的洞口、右箱上面的洞口看看,煙往哪裡流動?接著,在左箱裡點燃蠟燭,一樣把線香分別放在左、右箱子的洞口,看看煙又往哪裡流動?這也是個在82年就刪去的單元。
第八單元--動物的生殖。
卵生動物的介紹,把雞卵打開來,觀察孵化的過程。
胎生動物,飼養一對小白鼠,觀察他們生殖的情形。
卵胎生動物,撈一些大肚魚飼養在水族箱裡,觀察牠們出生後代的情形。這一單元,現在在五年級,不過,已經沒有真的養這些動物來觀察了。而且,現在卵胎生似乎已經沒有獨立分出來,許多人已經把牠歸類到卵生動物的範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