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上午00:57

三年級,也就是升上中年級,在實驗,學生一、二年級生活是用康軒,三、四年級用牛頓,五、六年級用南一。課程上倒是不會因為版本更換而有重複學習,但是遺漏課程是有的,除了老師自己補充之外,普遍教材遺漏的部分就得靠翻舊教材來找尋才行。64年版的三上有九個單元,分別是「月亮在哪裡」、「水生植物」、「水的蒸發」、「蚯蚓」、「硼酸的溶解」、「認識氨水」、「指出位置來」、「量量看」及「熱從哪裡來」。



第一單元--月亮在哪裡。



什麼時候?在哪裡?可以看到月亮。怎樣才能紀錄月亮的位置呢?在這一單元中學習用拳頭測量高度。



最後,在同一天的三個不同時間觀察紀錄,並且畫在同一張圖上,發現月亮也是東升西落,不過,這一單元到此結束,月亮的盈虧要到四年級才觀察。從82年版開始,便合併到四年級做。



第二單元--水生植物。



哪些植物可以生長在池塘中、水田裡或溼地上?說說看,這些水生植物的外型有什麼不同?哪些是整個漂流在水面上的?哪些的根是深入水中的泥土裡?他們的葉子又如何生長?水面高低跟葉子高低是否有關呢?



找找看哪些水生植物的莖或葉,有膨大的現象?把莖或葉切斷,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切斷的地方放到水中擠壓,又能看見什麼?82年版的教材中,將水生植物、水族箱以及魚的外形都整合在四年級課程裡。



第三單元--水的蒸發。



黑板上抹溼的地方,過一會兒會怎麼樣?灑在地面的水,最後到哪裡去了?汗溼的衣服,怎麼會乾呢?水蒸發會到哪裡去?把玻璃杯倒過來,蓋在溼的泥土上,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杯子裡面看見什麼?觀察細小的水滴,是怎麼來的?



設計實驗,怎樣的情況下,蒸發速度會比較快?其實這一單元只做這樣,還蠻單調的,82年版時,連同雲和雨、量雨量、水的循環整合到四年級,現在則又連同冰、水平面、連通管、毛細現象和虹吸管一起整合到三年級,相當豐富!玩水玩到瘋!



第四單元--蚯蚓。



小朋友們,我們準備小鏟子和盒子,一起到園裡殘害,喔!不,是挖蚯蚓來觀察吧!想到去年帶六年級學生做蚯蚓與生活環境改變的實驗,被小朋友殘害了數十條蚯蚓,心裡真是不安,所以,今年的六年級就不再做這實驗了。



在這一單元中,要觀察蚯蚓身體的構造,觀察運動方式,算是唯一觀察軟體動物的一次。



接著,就是殘害蚯蚓的實驗,包括測試喜歡土還是沙?喜歡光還是黑暗?這個單元在82年版就刪去了,現在則在六年級牛頓版有,南一版也沒有了。



第五單元--硼酸的溶解。



先分辨肥皂粉和硼酸,這很容易。



接著實驗溫度影響硼酸的溶解度,同時也認識什麼叫做「飽和水溶液」。這單元在82年移到四年級,現在也是在四年級學習,不過,從硼酸改成了鹽。



第六單元--認識氨水。



用什麼方法,可以分辨出酒精、氨水和醋酸?以現在教育觀點來看,這樣的切入很不親切,因為這三個對於小朋友來說,還挺陌生的。



接下來,用黑豆水、硫酸銅和BTB去檢驗,其實就是酸鹼的測試,令我很訝異的是,當時三年級就接觸了酸鹼指示劑了!似乎顯得有些早了,82年之後就移到五年級了,對象也變成了檸檬汁、小蘇打水、醋、石灰水、糖水和鹽水。



第七單元--指出位置來。學習座標?現在只有數學課本才有吧。



其中有一頁,還是利用當時的中國地圖來學座標。



第八單元--量量看。



這單元很數學,在82年時就刪去了。



第九單元--熱從哪裡來?



熱的傳導、對流與輻射,當時是三年級課程,現在是六年級課程,內容大致一樣。



不過,有些實驗現在已經刪去,當年的三年級似乎做得比現在更多。





三下有八個單元,分別是「筷子斷了嗎」、「蠶」、「彩色溶液」、「魚」、「裡面裝的是什麼」、「雲和雨」、「雨水和山川」及「測量力的大小」。



第一單元--筷子斷了嗎?



這個單元很令我懷念,對於這個奇異景象,感到印象深刻,光的折射,當然就會提到彩虹。這一單元在82年就整合了二年級的反射,現在也是這樣。



第二單元--蠶。



養蠶成為當時許多小學生的回憶,一直到82年都還是獨立一個單元,就叫做蠶,除了蠶也不能養其他動物,現在多樣化了,課程放到四年級去,而且還有其他動物可以選擇,反正就養一種小動物就可以了。



第三單元--彩色溶液。



藉由清水染成彩色水後,再滴入清水中觀察擴散現象。



然後,把鹽水染成彩色水,觀察不同濃度的鹽水在滴入後的反應。



第四單元--魚。



當時的小朋友接觸真多動物,光三年級這一年就觀察過蚯蚓、蠶和現在的魚。包括魚的外形,記得當時的測驗卷就是要寫出各部位鰭的名稱及功能。



第五單元--裡面裝的是什麼?



透過猜測、推想、驗證過程,培養科學精神。82年刪去了,現在,可以算說整併到一年級的五官真有用去了。



第六單元--雲和雨。



觀察天空中不同的雲,晴天、陰天和雨天都有不同的雲,記得當時的參考書還會列出十種雲的名稱及圖形,甚至還有哪些雲可能會下雨等等,話說,以前的參考書也比現在的豐富,現在漫畫多了,補充內容也沒有擴充知識的滿足感。



最後,量量看,怎樣去測量雨量。現在還是在三年級課程。



第七單元--雨水和山川。



將泥土和沙、石混合起來,堆成小山,然後再上面灑水,觀察流水沖刷現象,這個簡單的實驗,現在放到五年級了,牛頓版倒是放在六年級,對於六年級學生而言,收穫並不多。



第八單元--測量力的大小。



彈簧秤出場了!



測量彈簧秤的長度和載重之間的關係,並且畫成折線圖。現在的課程裡,只有三年級放了一張彈簧秤的圖,然後說這是彈力,但是實驗已經消失了,也就是說,在學習簡單機械前,學生根本沒用過彈簧秤!這倒是讓我很訝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