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下午20:38

無論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的自然,都已經教完兩年了,雖然時時跟有經驗的老師對課程進行研究及討論,卻發覺越是瞭解,反而感到問題越來越多,對於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溫老師而言,常常討論到一半就談到八二年版本有多好,過去的教材有多豐富,現在的教科書有多膚淺等等,有時會提到以前的版本有什麼樣的活動,現在卻不見了,話中多有感慨與無奈,每每都激起我想要一探過去教材的渴望。

暑假終於到了,也總算有較長的時間來做這一件之前就一直很想要做的事情--我想要徹底瞭解整個自然教材的安排,徹底清楚教科書的演變異同,進而瞭解我們的自然教材出了什麼問題。



回到竹師圖書館,找到了64年版以及82年版的自然課本。64年版本是早期的教科書,依照民國64年課程標準所編纂的的版本,雖然經過七次修訂,不過改變並不大,一直用到民國82年,長達18年的國小教育都用這一套版本,我正好搭上這一版本的最後一批。



當時的課本沒有現在那麼大本,紙張也沒有那麼精美,圖片還很老氣,但是,卻是陪伴我國小生活、啟蒙科學概念的課本,到底我在國小的自然科學概念是循怎樣的路徑建立起來的?小時候不懂,只不過照著老師的進度學習,現在翻開課本,不但翻起塵封已久的回憶,也能看出整個教材安排的脈絡。

當時這一門課程稱做「自然科學」,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在民國82年時,新的課程標準出來,「自然科學」也改名為「自然」,一直到民國90年,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頒佈之後,又變成了「自然與生活科技」,從三年級開始上,一、二年級則被併入「生活」課程。



不知道把「科學」二字拿掉的用意為何?明明就是科學教育,卻在課程名稱上被捨棄,這是翻開封面前的第一個疑惑。



而82年新課程標準頒佈,同時也開放各書商編書,所以除了國立編譯館這個官方編書單位之外,還有了康軒、南一、翰林、牛頓及新學友五個民間版本的課本出現了,頓時間課本也精美許多!



但是,從64年版到82年版,一直到現在的九年一貫版本,理應越改越好才對,但是,在自然教學的現場,仍然可以發現教科書實在不好用,我一直懷疑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課本太簡單,這兩年使用牛頓版的感想就是這樣,四年級教過的內容,居然完全一樣的出現在六年級。第二個原因是課本太難,不是內容不該在六年級學,而是過去某一段內容被刪去了,所以學生無法跳到這裡來,老師必須將過去消失的那一段補回來,才能進行課本上的進度。不過,這樣說都太空泛,究竟消失的是什麼?究竟太容易的東西是哪些?希望,我能從這些64版及82版的教科書中找到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echu 的頭像
    goechu

    快樂是自找的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