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716.jpg

比較型的應用問題,從一年級就開始有了,但是,即使到了中年級,仍然是學生的障礙,到底是加法還是減法?總是在玩猜猜看。

---------

比較型應用問題在康版和南版都是出現在一年級下學期,「18以內的加法」單元中,出現比較型加法問題,例如:「小惠有7顆糖果,小宇比小惠多9顆糖果,小宇有幾顆糖果?」或是「公主有4顆紅寶石,皇后比公主多8顆,皇后有幾顆紅寶石?」

到了「18以內的減法」單元時,出現比較型減法問題,例如:「教室裡有11個女生,男生比女生少3人,男生有幾人?」或是「姐姐有16張貼紙,妹妹比姐姐少7張,妹妹有幾張貼紙?」

有些人會用「關鍵字解題」,看到題目裡有「多」就要用「加法」;題目裡有「少」就要用「減法」。這雖然有立即效果,讓當下似乎可以解決學生的問題,但是,遇到「求差量問題」時,就會又開始出現混淆。

「套圈圈比賽,文文套中14個,友友套中8個,文文比友友多套中幾個?」或「草地上有13枝紅風車和9枝藍風車,紅風車比藍風車多幾枝?」這樣的問題,題目中有「多」,但是要用減法列式。

這意味著這樣的「關鍵字解題」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避開題意的理解,並沒有真的達到教學目標。

---------

翰版的順序和另外兩個版本不太一樣,在一上「10以內的減法」先出現「求差量問題」,「王老先生養了6隻母雞和2隻公雞,母雞比公雞多幾隻?」和「羊舍裡有5隻黑羊和8隻白羊,黑羊比白羊少幾隻?」這兩題都是求差量,但是一題是說「多幾隻」,一題是說「少幾隻」,問法不同,但同樣是減法列式。

到了一下的「20以內的加減」,再出現「求差量問題」,「蛋塔有12個,布丁有3個,蛋塔比布丁多幾個?」和「比跳繩,心怡連續跳8下,美雪跳15下,心怡比美雪少跳幾下?」同樣是一題說「多幾個」,一題說「少幾下」,問法不同,但同樣是減法列式。

接著在「二位數的加減」,正式出現比較型應用問題,比較型加減法在同一個單元出現,「宜君吃了15顆水餃,哥哥比宜君多吃了12顆,哥哥吃了幾顆水餃?」這是加法;「冰箱裡有27個果凍,布丁比果凍少15個,布丁有幾個?」這是減法。

在同一個單元裡,同時出現「比較型加法」和「比較型減法」問題有個好處,學生不會因為現在是加法單元,所以不管題目在講什麼,就是列式加法;現在是減法單元,所以不管題目在講什麼,就是列式減法。不想思考、不需要思考,就不會有學習;沒有學習,就沒有真的學會。

所以,到了三年級,天外飛來一題比較型問題,到底是要加還是減,就只剩下看運氣了。我現在教的幾位三年級補救教學學生,面對一年級的題目會列式錯誤,就真的是從來沒有懂過。但是,比較型的文字題,癥結點在哪裡?該怎麼處理?

文字題的不理解,問題自然是在無法理解題意,沒有真正在判斷何者是基準量、何者是比較量。不過,「無法理解題意」在某些時候,其實跟文法有關。「男生比女生少3人,所以男生少還是女生少?」許多一年級都會回答「女生少」,為什麼?因為題目就寫「男生比『女生少』3人」,卻不知道題目的意思應該是「男生『比女生』少3人」,因此,先學習中文文法,看到這句子把『比女生』圈起來,這代表的是句子的補充說明,說明要跟誰比,句子的主要說明,則是剩下的內容─男生少3人,少了補充說明,就比較單純了。如果用英文說「There are three less boys than girls.」再問男生少還是女生少?因為看到的是「less boys」,自然就會認為是「男生少」,如果從英文來看,似乎會減少這樣視覺直觀的問題。

如果,這是因為中文文法問題,那麼,就是接下來就是增加「中文經驗」的問題了,如果能經驗更多次的比較型句子,並且習慣中文的說法是「A比B多,就是A多;A比B少,就是A少」,那麼,之後看到類似的問題時,就能直覺的判斷。因此,這一堂補救教學課,給三年級小朋友玩的,就是數學奠基模組第一期─猜猜有多少。

--------

這模組是中央團數學組張煥泉主任的設計。三人一組,其中兩人對戰、一人當裁判,對戰的兩人分別手持13張牌,同一花色的A到K共13張,可以視情況拿掉A、J、Q、K,或是先教學生這四張牌所代表的數字。

DSC06704.jpg

兩人各自出一張牌,例如喬喬出的是Q(12),心心出的是3。

由於中間有檔板,看不見對方的牌,所以只能憑裁判的提示推測,裁判會說:「你們相差9」,兩人就要從自己的牌以及裁判的提示,推測對方的牌,並且說出「你比我多/少9,所以你是○」。喬喬如果說「你比我少9,所以你是3」,裁判就會給1個花片,代表獲得1分;心心則要說「你比我多9,所以你是12」,這樣的話,裁判也會給1個花片,得到1分。因為是補救教學班,所以裁判會給兩邊多次機會,講到對、得到花片為止。

DSC06709.jpg

一開始,兩邊還是會不習慣,明明覺得我會比較多,卻會說「你比我多9」,需要再提醒「你比我多9」是「你多9」,「比我」是指跟誰比。幾次之後,就比較習慣。

這遊戲適合同質分組,程度相同的在一起,兩邊都能玩出趣味。

13張牌都玩完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要把「你」換成「對方的名字」;「我」換成「自己的名字」。也就是喬喬要說「心心比喬喬多2,所以心心是5」,透過名詞的替換,了解中文句型裡,比較量就是句子前面的,基準量是「比○○」。

DSC06719.jpg

慢慢的,習慣這樣的句型,玩起來就會越來越順口,甚至於激動地站起來說。

DSC06720.JPG

當這樣的文法句型已經可以朗朗上口後,再回頭看比較型加減法的題目時,就比較「有感」。「皇后比公主多8顆」是「皇后多8」;「妹妹比姐姐少7張」是「妹妹少7」;「布丁比果凍少15個」是「布丁少15」。看到中文的文法結構,真的能先理解題意再列出算式。

DSC0671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