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20:53


今天到中教大聽佐藤學的演講,對他所提出的「學習共同體」有更清楚的認識。簡單記錄一些筆記如下。

首先是幾個對於21世紀的預言。現在的倫敦已有七成的外國人在工作,巴黎有五成,紐約則是四成,日本和台灣雖然還不算多,但是,可以預言未來將是個多文化共生的社會。日本每年的求才量已經從160萬降到15萬,有三成的日本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七成的畢業生即使有工作,卻有許多是打工的形式,時數和正職相同,可是只有三分之一的薪水。這現象,顯示了教育需要改革。

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應該要同時追求品質與平等。PISA研究發現,上課時數越少的國家,學業成就越高。可見上課時數跟成果並沒有關係,重點是「品質」。過去的課程是「計畫型」,以目標為導向,走的是工廠模式,對每一位學生採用同樣的方法,希望學會同樣的知識;但是現在的課程是「單元型」,要讓學生理解後能夠活用,走的是思考型課程、協同型學習。因此,教師也需要跟著改變,老師不用很會教,而是要成為學習的專家。

現實上,歐美的小學都走小校,人數大多不超過150人,日本大約130人,這是校長、老師們能夠保障每個人都能有高品質學習的人數,但是,台灣呢?超過千人的小學比比皆是。

在日本進行學習共同體實驗的學校,採取的是二到四年級教科書,一年級和五六年級教科書都是輔助教材,這才是追求品質的教育。

讓學生成為學習共同體,如果學生對於學習有所期待,持續學習,自然就不會變壞。

許多教學專家都會說,要依據學生的程度設計課程,但是,佐藤學認為,不能設計相當程度的課程,尤其是低學力的學生,要提高學習內容的程度,如果為他設計降低程度的課程,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他輕鬆學會,因此增加自信心而對學習更有興趣的話,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改變學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為教師是固執的,家長是固執的,學生也是固執的。如果是提出改變方法,那是不會成功的。學校要提的是「願景」和「哲學」。「我們要做學校特色課程」,這是方法。「我要保障每一個教師、學生都在成長」,這是願景。

現在教師及行政人員就像是馬戲團的丟球人,手裡握著一個,空中拋出一個,眼睛還要再看另外一個,一直在這幾顆球之間忙碌著。行政人員也是,同樣有好幾顆球在丟著,而且還有外面丟進來的球,更是手忙腳亂。但是,如果校長知道願景是什麼,會把不需要的球先丟在旁邊,只把重要的留下,那麼,教師及行政人員才能有機會成長。

佐藤學說,小學四年級起,就可以發現一些學生已經不再學習了,只是老師不一定知道。女生會開始一直抄筆記,但是不發一語,男生會不停的講話;所以女生在沈默中向下沈淪,男生在歡樂中向下沈淪。

因此,學習共同體,是要做一個「沒有任何學生落單」的教室。在教室中,每一堂課,每一個瞬間,都沒有人落單。

有些學生不參與學習,老師只能叫他抬起頭來,但是,這樣並不能讓他學習。低學力的學生也常常落入孤立,當他不會的時候,如何讓他安心的問別人?

如何構築沒有學生落單的課堂?

不參與學習的學生,只有同學的接納、小組支援,才能讓他參與學習。另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課題設計的太低,可能課本已經都有了,或者學生已經會了,造成許多學生失去學習的動機。通常是因為老師認為還有人還沒學會,所以就會一直講,但是,這種學生並不喜歡老師反覆的講。也可能是因為老師認為,我的學生都要到達同樣的水準,因為一定教到全班都會。但這是不可能的!

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共同課題的學習」,也就是教科書內容。另一種是「伸展跳躍的學習」。我們以為學力低的,該給他基本的「共同課題的學習」,但,事實上學力高的才適合從共同課題往伸展跳躍去學習,學力低的反而會對伸展跳躍的學習有興趣,並且從那去學會共同課題。

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是「串連」。當學生無法去聆聽或互相討論時,老師就要去串連。

學習是藉由「觀察模仿」來的,透過觀察並模仿他人的思考,將其思考過程內化。因此,要讓學生學習去聆聽,不過,聆聽是無法教的,因為他不想聽別人說話,老師也沒輒,所以老師只能示範,或是要學生重複。

「相互學習」跟「小老師」制度並不相同。「小老師」是要會的去教不會的,這是單方面的學習,「會的」已經沒有在學習,「不會的」則是學會被動,一旦遇到不願意教他的人,就學會怨恨。「相互學習」則是要「不會的」去問「會的」。在分組上,四人一組較好,如果是五人,就會有人落單,超過五人就有更多在學習中落單。而且要男女混合,因為男生的思考是跳躍的垂直思考,所以每個人講完自己的話,討論就結束了。女生的思考是水平的,很容易互相連在一起,所以會一直聊天,聊得很開心。當男女生混合在一起後,就是立體的思考模式。

討論的時候,如果有人大聲的說話,事實上已經沒有「討論」了,因此要孩子喃喃細語,那才是真正互相討論的形式。

課堂中,有一點很困難的就是「什麼時候要結束小組討論」?老師通常會等到多數組別討論結束後,停止小組討論,但是,已經討論完畢的組別就會停止學習,一旦停止了之後,這堂課就結束了。所以,佐藤學建議,一旦有組別討論結束,就停止全班的討論。
除了學習型學生,在學校還要有學習型教師組織。現在的觀課都有個問題,多少都有「評價」與「建言」,這不是課堂研究的目的,應該要根據「教室的事實」和「互相學習」去做討論。觀察「學習成立的地方」以及「學習出現瓶頸」,並根據事實討論。十九世紀的課堂是「計畫」與「評價」為中心,但是,二十一世紀是「學習設計」及「省察」為中心。

最後,佐藤學提到一句話,「提高學力」是學習的自然結果,而不是目的。 這句倒是解決了前幾天對於英文外師課的一些盲點,當時,教授說,外師課如果沒有評量,學生和老師都會不知道自己要教什麼,尤其是外師。因此,建議我們要把評量內容跟外師講清楚。昨天,跟戲劇外師說到,最後一週希望能有成果發表會後,詢問外師如何去帶戲劇課程。外師說,一開始會要求學生背台詞(當然會教),然後有時間就做道具,指導排演。心裡突然覺得怎麼跟原本想得不一樣,因此,跟外師說,我並不希望他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背台詞,「成果發表」並不是教學目的,而是一個舞台,讓學生上台表現的舞台,教學設計上,期望能讓學習過程更有趣,最後的演出是不是很精彩,似乎不是我們的重點。外師有所疑惑,我也突然不知道要怎麼說,佐藤學所言如同醍醐灌頂,原來,我所期望的,就是讓成果自然而然產生,而不是老師為了成果而不斷要求學生反覆練習相同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