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上午11:23
這次小記者營中,我分到的工作是影像紀錄,為了能更完整的紀錄到營隊中的各個面向,我還帶了兩個小幫手去協助,期望能呈現出更多、更豐富的紀念光碟。
營籌時期的側拍外,每一堂課都有一小時以上,除了抓上課畫面外,我想,如果能每一堂課抓一些重點放在紀念光碟中,在看影片時也能回憶起當時學到的東西,或當時因恍神而忽略掉的課程重點,那樣的片段更有意義,因此要兩個小幫手上課時拍攝重點畫面,不過,什麼叫重點畫面,只能憑感覺去抓了,如果我能都上過課就好抓多了,知道講師什麼時候講的是整堂課的重點,不過,我們都沒上過課,所以只能靠兩點來彌補,第一點就是直覺,一開始的開場白一定不是重點,重點通常都會在中段,所以,可以仔細聆聽,到了感覺要開始說重點時開始錄,第二點就是靠大量錄影來抓,只要覺得有可能要講重點了,就要開始錄,雖然錄太多之後整理起來的確很耗時,不過,總比沒錄到好多了,剪輯最怕的還是沒有素材,如果錄進來的資料多而雜,在剪輯上就會耗掉較多的時間,但是沒有錄到好的畫面與內容,那就是耗很多的時間,卻面臨全部剪掉的窘境,因此上課的錄影成為我們在這次錄影中學習的重點,一開始德宜幾乎都是全程錄影,以免錯過重點畫面,不過,慢慢的她知道篩選,憑著感覺錄下重點,也幫助了我縮點剪輯時間。
有些課程,老師喜歡跟學員有互動,或是有些課程,學員很專心的寫筆記等,學員的上課畫面也是很好的素材,這一部份通常就是我去抓鏡頭,我們帶了兩台攝影機,一台專門指向台上,一台專門指向學員,一旦感覺上課氣氛很專注或互動良好時,就會去開啟攝影機抓一些這樣的鏡頭,抓這個畫面比較困難,因為在大範圍中要找尋適當的學員,並不容易,要不斷在每個學員臉上搜尋,並且適時的將鏡頭帶過去,在「找尋海綿寶寶」的戲劇中,由於我也要上臺演戲,我就將這個抓觀眾畫面的任務交給了德宜,她如果能專注投入,總是得抓到不錯的畫面,只怕她精神渙散而已,結果,她不斷在學員區塊中找尋畫面,也著實拍到很多有用的畫面,包括學員在台下的回話、專注、發笑,都能帶到適當的鏡頭,構圖上安穩,運鏡也算流暢,茵絜抓戲劇的畫面也四平八穩,算能抓到拍攝主題,較少不必要的移動,過去的訓練總算沒有白費,兩個人的觀念與技術上都越來越進步了。
每次課程的內容相當精實,上課重點也相當多,當然不可能全部放在紀念光碟中,也不需要,不過,如果能多一些小朋友的回饋,或許會讓影片更貼近小朋友,因此每堂課程結束之後,我都會找空檔找一些小朋友,以小記者的身份來播報課程的內容與重點,希望以這個作為紀念影片中每堂課的開頭,被找到的小朋友也都非常配合與認真,有人還練習了好幾次才正式開始,講起來的內容也毫不含糊,有人就是要把所有重點都講到才行,小記者播報上課情形,很有趣!也很小朋友!
每天結束前,虎克船長會依照各組的表現來抽提示,小朋友抽到提示之後,會試著去猜想海綿寶寶的下落,這些討論歷程也成為我們拍攝項目之一,第一天,我們兵分兩路,我負責拍攝第一、二、三組的討論,德宜、茵絜則負責第四、五、六組,如果沒有討論就試著去訪問,這也是一個很難拍的畫面,因為當時總是在放學前,我們必須在短短五分鐘中,就把三組的討論重點拍到,有些組還會怕線索外洩,讓拍攝更多了幾分阻礙,不過,最後,這一段討論內容也的確相當有趣與有用,能放在紀念影片中串場,他們猜測的理由有的讓人驚訝,有的讓人發噱,為尋找海綿寶寶的活動添加不少色彩,可惜,課程太過緊湊,之後抽線索都很趕,一些猜測與討論的歷程都跟著被壓縮了。
拍攝學員的真人動畫時,我們三人就兵分三路分頭進行了,我專心負責幫每個學員的每個動作照相,德宜負責在場邊拍攝花絮,並且訪問學員動作設計構想,茵絜則在一樓拍攝成果發表會練習花絮,在後兩天,她們獨立工作的機會也更多了,有時我要去音效室找紀念光碟用的音樂時,攝影機就直接交給她們兩人,她們也不負所望的拍到我要的內容,這次,帶兩個小幫手來,果然發揮了小幫手的效應,讓這次的影片增添了好多好多精彩的畫面,如果沒有她們,這些構想就無法實現!很滿意這次的安排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