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下午23:52
在營籌期間,每天都是晚上六點左右結束,也讓我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在台北的夜晚,第一天到西門町,第二天到士林夜市,第三天到淡水,第四天在永康街、大安運動公園,總覺得不像來這裡工作,反而像是到台北度假一般。
在營籌時,我提出了報到時闖關的經驗,也分享了去年科學營認人關的設計,為了讓小朋友在營隊開始前對於所有工作人員有個印象,在報到後會設一個關卡,那裡有所有工作人員的照片跟外號,要小朋友很快的記起來後,到關主那抽一張照片,說出照片主角的外號,逼使小朋友對於工作人員先有個印象,而不是只認識自己的小隊輔。
這個想法獲得了大家的認同,於是開始幫工作人員拍照,拍完這裡的工作人員之後,發現少了兩枚!那就是這次要來協助攝影的小幫手--德宜跟茵絜,由於籌備期沒有提供住宿之下,我就沒有帶她們一起來了,讓她們在營隊前一天在一起過來就好了,這時候要拍她們的照片就麻煩了,趕緊打電話給她們,要她們把照片E-mail給我,當時的時間是早上十點多,兩人接到電話的聲音居然都是睡意仍濃,回答聲音總是慢半拍,不過,茵絜還是很快地寄來了,倒是德宜拖了一個小時仍沒消息,於是又打了一通電話,結果得到的答案居然是找不到,情急之下想到了國小部網站有相簿,試著從以前的活動照片中找尋,果然找到了她在五年級參加比舞大會時拍的照片,濃妝豔抹的樣子,也不管那麼多了,就抓下來做為關卡照片了。
這次營籌時,大家想用海洋主題來包裝,因此每位工作人員要想一個跟海有關的卡通人物作為外號,有人選擇了波妞,有人選擇了傑尼龜,也有航海王的角色,而海綿寶寶的角色也是大家選角重點之一,白板上列了許多大家想到的卡通人物名字,其實我很少看卡通的,所以白板上的角色都讓我感到很陌生,最熟的大概就是海綿寶寶了,因為姪子們愛看,加上之前于芳有提到這卡通,蟹老闆當然是屬於執行製作的,而大隊長也在大家的慫恿下,變成了虎克船長兼海綿寶寶,我看了看派大星、章魚哥跟皮老闆這三個名字,覺得章魚哥比較好聽,就認養了章魚哥,其實當時我根本不知道章魚哥在卡通裡是什麼樣的角色,當天晚上也寫了E-mail,要德宜、茵絜也想一個自己的外號。
同樣是星期四早上十點多,當我催著她們把照片給我的時候,也順便問她們想好的外號是什麼,兩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不知道。我就回覆她們我幫她們決定好了,有人提議說大章魚、小章魚,不過,最後我還是把她們取名叫做章魚姐、章魚妹,感覺比較親切一點。
章魚家族就這麼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