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下午12:22
看完兵馬俑之後,連忙坐捷運趕到淡水,從小南門站到淡水要五十五元,越靠近海邊,景觀越遼闊。
從淡水捷運站,坐836號公車可以直接抵達滬尾砲台。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之際,劉銘傳知道法國回佯攻基隆,實從淡水直取台北,因此在滬尾(今淡水)加強防守,為了防止法軍輕易上岸,劉銘傳找了八艘大船,船上裝滿了石頭,開在淡水港,將船底鑿開,讓船沈入海底,把港口堵住,法國軍艦在外海徘徊,無法入港。十月八日,法國軍艦離開了,淡水守將孫開華認為法軍將會有登陸的行動,開始佈陣,讓士兵埋伏於各地,果然不久,法國軍艦的砲火向岸上轟來,霎時飛彈如雨,在清軍頭上交織成一片火網,接著許多法軍搭乘著小艇登陸,上岸之後開始衝殺滬尾,卻遭到清軍埋伏一波一波的擊斃,法國軍旗被奪了下來,士氣大跌,逃回海上卻掉下淹死,另一方面,佔據基隆的法軍,由於水土不服,瘴氣盛行,病死居多,終於完全退兵。
清法戰爭之後,劉銘傳繼續為防守而準備,聘請了德國技師巴恩士(Max E. Hecht)督造滬尾砲台,劉銘傳親自提字--「北門鎖鑰」,於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完成大砲的安裝,共有四座砲台,不過從沒有參與過戰事,現在已經不復見大砲了。
但是城門、城牆等完整的建築依舊保留著,砲台呈矩形,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壕溝、營門、子牆、砲座、被覆、甬道與廣場,構造層次分明。在甬道內還有一些展示品,讓人回憶當時的戰爭情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