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127_數學亮點01  

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20:16

亮點先到附小觀課,然後回到實驗,我們試著自己做一次觀課與討論,接著再度來到附小,看到的、學到的又不同了。

日期:102年11月27日星期三
時間:
10:30-12:00於新竹教育大學附小三年耐勞里進行觀課
13:30-15:00於實驗中學國小部三年六班進行討論

本單元是三年級第五單元除法,教學目標為「透過生活情境,解決商數是否需加1的問題」。

102-1127_數學亮點02  

第一階段:審題

教師佈題寫在白板上:「有76人要搭船,每艘船最多載9人,要幾艘船才能載完全部的人?」

老師詢問學生:「有多少人?」學生回答:「76人」
「每艘船有人數限制嗎?」「有」
「最多可以載幾人?」「9人」
「今天不考慮體重,只考慮人數,有沒有問題?」「沒有」
「還有其他問題嗎?」「人數有剩下的,要寫出來嗎?」
「題目怎麼說的?」「可以載8人嗎?」
「題目說,每艘船怎麼樣?」「最多可以載9人」
「所以,你覺得呢?」「是不是要載完所有的人?」
「船有很多,所以都要載完。」
學生有意識到題目怪怪的,但老師刻意在題目怪怪的部分不予明確的答案,因為老師覺得現場有這種意識的學生不夠多,對於題目的批判不夠深刻,因此決定要學生進行解題,再找時機回來質疑題目。

102-1127_數學亮點03  

第二階段:個人解題

老師發給每個人一張A3白紙,用奇異筆寫上答案。並提醒學生,寫算式時,要寫怎麼得到的,想清楚再寫。

102-1127_數學亮點04      

第三階段:小組討論(1)先乘後減

老師要各組進行小組討論時,輪流向同組的其他同學報告,說明時要講三個重點:

1.算式和題目的關係
2.答案怎麼算出來的
3.不同的方法找出來(貼在白板上)

102-1127_數學亮點05  

然後每組從1號開始對組內發言。當發言人在分享時,其他人可以幫忙把白紙拿起來,讓同學們都能看得到。

102-1127_數學亮點06  

分享完畢後,老師讓各組學生選出「答案正確的」和「不同作法的」都貼上來。

102-1127_數學亮點07  

白板上面貼滿了學生的作法,老師觀察了學生的解題過程後,先選擇了以「先乘後減」的學生上台報告。

102-1127_數學亮點08  

學生先問「為什麼是72?」,25號說:「因為9乘以幾沒有76的。」

102-1127_數學亮點09  

老師則請25號先解釋算式,並詢問大家,25號有說到算式和題目的關係嗎?

學生:「為什麼9×( )=72?」
老師:「知道為什麼可以用乘法嗎?」
25號:「因為9×8=72。」
老師:「老師的問題是為什麼用乘法,而不是問為何( )是8。」
25號:「因為你不知道多少艘才是最接近的。」
學生:「為什麼要加1艘船?」
25號:「因為4個人也要坐船,所以要加1艘船。」
老師:「你們認為9艘是對的嗎?」
學生:「是。」
老師:「哪一張和他做法一樣的?」
學生:「14號。」
老師:「做法一樣,答案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老師:「那麼,請14號上台報告。」

102-1127_數學亮點10  

老師:「那麼,請14號上台報告。」
14號:「因為要9人才能載1艘船,可是那才4個人,所以不能載1艘船。」
學生:「要載完全部的人,那4人也是人,也要載。」
老師:「最多載9人,一艘船可以載4人嗎?」
學生:「可以。」
老師:「一艘船可以載1人嗎?」
學生:「可以。」
老師:「那,76艘船也可以是答案了喔?」
學生:「隨便你囉。」
老師:「你覺得哪裡有問題了?」小組討論一分鐘。

102-1127_數學亮點11  

老師:「題目再說一次,哪裡有問題?能說的舉手。」
學生舉手:「不可能有76艘船。」
老師:「船的數量不是問題。」
學生:「9個人一定能坐1艘船,1個人不能坐1艘船。」
老師:「題目有問題嗎?」
學生:「有」
老師:「那哪裡要改?」
學生:「『最少』要幾艘船。」
老師:「加了這2個字後,76艘船可以是答案嗎?」
學生:「不行。」
老師:「9艘可以嗎?」
學生:「可以。」
學生:「應該是8艘。」
學生:「可是題目有『全部的人』,所以8艘不行。」
老師:「那每一艘船要載幾個人,才能用到最少船?」
學生:「每一艘船要盡量9個人。」

102-1127_數學亮點12  

第三階段:小組討論(2)除法表徵

老師處理完先乘後減的做法後,接著,請除法表徵的學生上台報告。

102-1127_數學亮點13  

21號上台報告。
老師:「題目與算式的關係說清楚了嗎?」
學生:「76人要搭船,每9個人坐一艘船…」
老師:「這裡用除法的意思是什麼?9個人、9個人、9個人…」
學生:「分分看。」
21號:「因為是分分看,所以用除法,9乘以8等於72,76減72等於4。」
學生:「答案是9,為什麼76÷9=8…4,會有餘數?」
老師:「這算式用除法是什麼意思?」
學生:「分分看。」
老師:「8代表什麼?」
學生:「8艘。」
老師:「4代表什麼?」
學生:「4個人。」
學生:「那答案9怎麼來的?」
學生:「8+1=9」
老師:「這個算式要不要寫?」
學生:「要。」
學生:「那為什麼要餘4?」
老師:「再看一次這除法算式,你同意餘4嗎?」
學生:「同意。」
學生:「76-72=4這個式子多餘。」
老師:「這個除法直式算式就已經足夠了嗎?」
學生:「足夠。」
老師:「所以,這76-72=4還需要寫嗎?」
學生:「不需要。」

102-1127_數學亮點14  

結論

老師:「今天有幾種解法?」
學生「兩種。」
老師:「題目是否一定正確?」
學生:「不一定。」

102-1127_數學亮點15  

觀課討論

戴老師的班級經營相當成功,與學生建立的默契讓課堂進行更順利,令老師們相當佩服。
老師:「抬頭挺胸」 學生:「坐端正」
老師:「眼睛看」 學生:「老師」
當學生上台報告時,全班一起說:「歡迎XXX,請你說清楚。」

而老師在小組討論前,會將規則清楚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可以隨時查照,知道現在要做些什麼。像本堂課小組討論的三個規則和目的是:
1.算式和題目的關係
2.答案怎麼算出來的
3.找出不同的方法

這些都是在營造課室討論時,建立默契的小技巧,雖然在課堂上所佔時間很短,卻很重要。

102-1127_數學亮點16  

這一堂課,教師的教學目標放在審題上較多,主要是對於前一堂課,學生對於佈題「13顆糖果,每3顆1盤,總共要幾盤?」有些疑義,對於學生在題目上的疑惑,因此這一堂課的佈題時,將題目做了調整,讓題目有一些瑕疵。

而學生在除法橫式記錄「76÷9=8…4」有些疑慮,列席的楊教授則認為,算式中的8和4意義不同,加上單位較為完整,才能讓學生釐清兩者的不同。

有老師提出:「3個小朋友上台講時,講得也不清楚,音量很小聲,還是要老師複頌,有沒有這樣的必要及意義?」能寫不一定能說,能寫不一定代表能懂,或許讓學生來說,老師和學生才能知道盲點在哪裡。也可能課室討論是一種長期練習,當學生練習次數足夠,發表能力越強,對於數學的解釋能力與運用能力就會更為顯著。

102-1127_數學亮點17  

「小組討論的氣氛如何建立?」在本校小組討論時,常常會看見學生無法聚焦,可是在附小卻能看見他們能夠做到,在訓練與規則建立上,我們需要做更多的嘗試去協助學生建立討論的文化。在小組討論時,我們也發現差異化教學的存在,學生有不同的程度差異,可是在小組討論時,會的同學就會教不會的同學,有助於後段學生的能力提升。

除法的表徵對於學生來說較為困難,因為它同時要有乘法與減法的概念,乘法又是乘數未知,需要進行估商,老師在這堂課,先選擇了「先乘後減」的做法,然後再進入「除法表徵」,協助學生連結兩者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e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